最近打算恢复周记系列,并且打算把周记改为每周创作一小时系列(一小时是虚指啦,大概尽量想控制在周末的半天内),主要是想尽量保持思考与创作的一个状态。创作内容不局限题材,可能为近期思考较多的话题。
Asians don't need therapy.
这是一句我在某脱口秀上听到话。尽管脱口秀的抛出来的梗不必太较真,但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每个东亚人都是理解的。
而碰巧,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课题,有一些相关的理解。
分两部分说。一是关于追求心理健康,二是心理治疗的方法。
第一次开始严肃地质疑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被封城在上海家中的时候,看到网上很多人发一些心理咨询的途径。我理解这背后的善意,但仍然只觉得讽刺。我真的需要心理咨询吗?我需要的只是出门晒晒太阳,正常的生活。
而最近因为一些事情我在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又一次陷入了对追求“心理健康”的怀疑。假设“心理健康”真的是一个可达到的状态,但是仅自己健康有什么用呢,你周围的人不健康你能怎么办。大概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里,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现代人好像对追求心理健康有一种崇拜。可是心理真的能健康吗。
如果类比身体的健康,高血压、糖尿病、乳腺增生、颈椎病...谁不是身上多少带点病呢,那生活还不是继续吗?在可控的范围活着,也就是这样了。我想心理健康也是如此。健康,没有创伤的童年,本来就是奢侈品。我们必须接受的就是,自己是随时可能犯病的人。所谓和自己和解,也就是这回事吧。
再说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心理健康呢?为了幸福吗?
这有一些道理。比如我一直以来接受的观念是说,在亲密关系中幸福是因为彼此尊重,双方都采用健康的沟通方式云云。换言之,幸福的关键在于在人与人的相处交往过程中人们心理健康。
但这是真的吗?
观察身边很多看起来幸福的伴侣,似乎并不是因为彼此都心理成熟且健康,而是不健康的点正好合拍。换言之,幸福的关键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心理健康的追求好像现代才有的概念。我试着思考,如果心理需求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之一,那么现代以前,人们对心理状态没有任何追求吗?
确实中国传统的概念里从来没有追求心理健康这种说法,但关于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有不少指导。比如那立誓要做圣人的王阳明,死前留下千古名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啊,这样的一生还用再说些什么吗。用现代的标准去评判王阳明心理健康不健康还重要吗?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时常看到网上有人吐槽白人咨询师没法理解东亚人的不安与恐惧。无可奈何。
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方法。近些年在年轻人里开始风靡算命、求神拜佛等玄学,不得不说这些确实有助于心理健康。而据我了解,至少东方的算命体系背后是蕴含着一套完整的阴阳消长的哲学的,它所暗示的那种“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总是在低谷,一定是上上下下反反复复”是充满智慧的。谁又能说这些效果就比认知疗法差呢。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有 6 亿人月收入仅 1000 元的国家,心理治疗实在是一件奢侈品。
看待世界的维度有很多,没有谁绝对正确谁绝对错误。如果说科学以及科学延伸出的精神分析学/心理学是上帝已死之后的另一种救赎,那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过信仰的中国人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救赎券。
关于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我确实有些“祛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