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对 2024-12-29
到 2025-01-05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2025 的第一周似乎也因为更换了年份而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更多计划一些习惯养成,用纸笔做日程管理,也开始在本子上写日记,记录一些零碎的生活思考;给父母进行了一场约拍,留下了在杭州的点滴记忆;跟学姐一起在 Switch 上玩「马里奥赛车八」和「双人成行」,很放松;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今年也按照惯例写了年终总结,说是惯例,生日的总结确实是从 2022 年开始就坚持了下来,去年年末却因为状态确实不太好而搁置了,不知不觉一年也就这样过去了。而今年虽也匆忙,但总还是想着自律一些,想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些什么。
写完后其实有些丧丧的,分了几个小主题来陈述一些思考,最终还稍稍上了点价值,然而实际情绪要低落得多。我应该已经算是努力了吧,工作、技术提升、side project 都有在推进,有更多陪家人,婚礼也在事无巨细地筹备。
我有努力平衡好这一切,但似乎还是很难都做好,甚至对短视频深恶痛绝的自己在几个夜晚毫无目的地随着 B 站的算法推荐刷到睡去,早早关闭朋友圈的自己有时候也会无意识地刷推,终究还是向虚拟世界索取了一些东西。
元旦的第一天就并不算很顺,车子刮了一次,还莫名其妙地因为在等待前车堵着的时候被后面暴躁的司机莫名地骂了,自诩情绪稳定的自己在一整天的积压之下也还波及到了学姐,真是糟糕的自己。
晚上甚至有几个瞬间悲观地想要破罐破摔,新的一年大概也就像这样了吧,晚上学姐发了几十张她相册里的照片,说「这都是 2024 年的你」,温暖而感动。
其实 2024 年也尝试和完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事:
原来细数这一年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很多事都是第一次尝试、是一年前的自己完全想象不到会去做的,以及,几乎每一件事,都有学姐在身旁。
在已经到来的 brand new year 中,希望自己也能继续前进。
我是一个非常电子化的人,之前折腾了很久的 Notion、Logseq、Obsidian、Apple Notes 还有 Things 等等软件,也尝试在 Notion 上每天写日记,但是总感觉非常难坚持下来,或是写的内容回头来看总是形式大于内容。
最近在看了「A notebook to save you from infinite scrolling.」这个 YouTube 视频后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刚好又在「加谬手记」中读到了他对自己写记录制定的规则:
规律记录,而且不准多话。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为任何外在眼光或满足自身虚荣而书写,并要专注于身(行为)心(思考)之修养并在两者间取得平衡。
我也有尝试过在 Telegram Channel 中更新每日一些细碎想法并每周组织成周报,坚持了一周多发现一旦心理上设定为「write in public」后,写下的东西就多了一些矫饰,会多一些美化而很难展示当下的两面性,在回顾时又需要花额外的经历从这些文字中剥离出更真实底层的念头。
学姐倒是一个常写日记的人,在她之前的一篇博文「失去的表达欲」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
也因为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因日增的思考体悟而不断移步易景,所以表达欲渐渐丧失,总觉得自己能讲述的太浅薄,有些结论太武断。此外,日记倒是常写,但如果写博客,就难免会有想象中的读者。如同日常在家中横躺竖卧,偶尔也可能邋里邋遢,但客人到访难免收拾一番,展示美好景象。一旦开始公开表达,就难免会矫饰,我不喜自己可能会透露出的虚荣或自负。(就在此刻,我的自负在于标榜自己是个不爱标榜自己和不自负的人。)(就在上一刻,我的自负在于自己虽然自负,但标榜自己并不以自负为荣。)
虽开始写作就难免需要克服这些障碍,但日记这种形式还是能够少一些镣铐,无需顾虑太多。于是新年多了两项 daily routines,一本是日记,记录一些日常的人事物和思考;另一本则是日程表,作为 Life Tracker 来记录一些习惯养成、重要事项/节点与日常的一些待办或是 random thoughts。
日程本子很有意思,有画格子记录自己的一些习惯养成,就像福格行为模型中叙述的一样,只是多了一点点仪式感或许就能够让自己整个状态都变得不一样;而日记从最开始写得长长的冗杂的想法,到现在已经可以几句话讲出最重要的一些思考,更真实随意,也少了一些“写下来”的心智负担。
于我来说,日程本和日记更侧重于记录与回溯,日常的工作与笔记还是会在电脑上用 Obsidian 与 Things 完成,而每周末的周报则像是在上述的这些记录之上再进行的一些整理和呈现。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