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2 months ago

大厂梦?

2025年初,原司的一次架构调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员流动。不出所料,我的领导、同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而我,也在春节前后,通过前同事的内推,拿到了某大厂的offer。

拿到offer那一刻,心中满是欣喜与满足。那是一种被认可的喜悦,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带着这份喜悦,我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春节,仿佛未来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然而,这份喜悦很快就被现实的重量压了下来。入职大厂意味着我要从成都搬到杭州。我在成都辛苦购置的房产,如今只能空置,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我先独自前往杭州安顿,五一假期时再回到成都,把车开过去。这段路程,不仅是物理上的迁徙,更像是一次人生阶段的过渡。

入职当天,老板简单地和我聊了聊公司文化、制度与工作安排,便各自忙碌。接下来的日子,我仿佛被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没有系统的培训,也没有清晰的指引,几乎所有内部系统的使用都得靠自己摸索。师兄脾气不算好,交流时常常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久而久之,我甚至开始回避与他沟通。

工作中,我吃了不少苦。很多系统缺乏详尽的文档支持,出了问题也只能找研发。而我大量的工作时间,其实都耗在了“摸着石头过河”这件事上。这让我一度怀疑,究竟是我在适应平台,还是平台在塑造我。

新工作远比我想象的紧张。入职一个月后,任务便纷至沓来。看来,我所在的这个领域确实缺人。我来之前,只有师兄一人负责。我更像是个“备用选项”,是关键时刻的“陪聊”。

凌晨被各种应急会议叫醒成了常态。有时刚躺下,电话就响了;有时半夜被拉进临时会议,大家被“集体在线”成了应急仪式。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寥寥无几。我成了那个“必须在场,却做不了什么”的人。短短几个月,我的身体状态急转直下,仿佛从“年轻有为”跌入了“身心俱疲”。

日常的会议中,最常听到的不是推进方案,而是风险规避。大家都在努力把雷推远,生怕炸在自己身上。我曾和不少同事聊起这种现象,他们说:“这就是大厂常态。” 原来,这就是大厂的模样。我逐渐对它“祛魅”了。

我也和在大厂打拼多年的老友聊过未来。他从大学毕业就辗转于各大厂之间,我以为他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但没想到,他也时常流露出对未来的焦虑和迷茫。原来,大厂光环之下,藏不住的是对“下一步”的困惑。

这里的同事大多来自校招,年轻而单纯。没有太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安于工作,也少有钩心斗角。这是大厂相对“纯粹”的一面。

杭州的生活节奏很快,打工人压力不小。但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提升。我最初租的公寓,商水商电是硬伤;后来换到了一套新商品房,才真正体会到“隔音差”的魔幻体验——夜里甚至能听见楼上楼下交谈的声音,仿佛有人在我耳边低语。这种居住体验,确实刷新了我的认知。老板说:“在杭州,很难找到一个让你住得舒服的地方。”如今看来,的确如此。他基本上每两年就要换一次住处。

当然,杭州也有它的优势,比如行政效率。如今很多手续都不再需要线下办理,手机上就能轻松搞定。或许,这也是大厂聚集地的“福利”吧。

最近,我常常在深夜思考一个问题:“抛开大厂的外衣,你会做什么?”这个问题,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似乎很少有大厂人能给出清晰的回答。我们习惯了依托平台去完成任务,一旦离开,那些所谓“一身屠龙技”便无处施展。至少在我目前的岗位上,真正学到的,或许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规避风险。

我还没有转正,却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几次操作失误带来的后果,让我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也开始思考:我还能在这里待多久?我的直觉告诉我,不会太久。这场“大厂梦”,也许就这样了。


结语:褪去光环,回归本心

大厂曾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终点,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场修行。在这里,我看到了光鲜背后的疲惫,也听到了掌声背后的叹息。它没有让我失望,却让我看清了自己。

也许,真正的能力,不是平台赋予的光环,而是在离开平台后,你是否还能发光。我还没找到答案,但至少,我已经开始思考。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