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我是「杂食性」动物,也就是各种读,读杂书,这个月读到的几本书都挺不错的,尤其是几本英文书,话题我都比较感兴趣。
李光耀的回忆录,上册读了很久了,这个月在通勤路上读完了,带着许多疑问,迫不及待地读下册,还没读完,但觉得比上册好多了,下个月再回顾吧。
以下是本月精神食粮。
这本书先读的英文版,然后找了中文版《历史的教训》来读(有删减)。整本书给我的感受是英文极其优美,作者旁征博引又不过度深入。
在这本书之前,作者花费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写了 1500 万字的《世界文明史》,因此,这本书读下来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也就不足为怪了。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 ——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 ——这大约是我们所相信的和所期望的。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就“历史哲学”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
这本书追忆了早期人工智能的一些往事。作者帕梅拉是最早接触人工智能的一批人,她在上个世纪接触到的人,在几十年后都被称为人工智能先驱人物:
……1965 年在斯坦福大学的那个下午浮现在眼前——叶尔绍夫和那个呼噜呼噜响的电传打字机。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一小群善良的灵魂挤进我的曼哈顿起居室,我认识他们半个多世纪了,他们的工作帮助实现了这一切:赫布·西蒙、艾伦·纽威尔、约翰·麦卡锡和马文·明斯基。他们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他们都是美国天才。
一直对李光耀打心底的佩服,可能源于早期看过他的一本书《李光耀观天下》,他的视野,他的务实,他的坦诚,都让我折服——搞政治的很少见像他这样坦诚的。
这本他写的编年性质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从出生,到求学,到从政,再到新加坡被动独立而担起大任的过程。一个聪明、实干、看重效率的李光耀跃然纸上。
这类书评挺有意思的,万物皆可哲学。喜欢的人会很喜欢,就像影视拉片,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角度给你讲述这本书;当然,不喜欢的人会觉得相当无聊。
不巧妙的隐喻,片面的讽刺,读起来感觉一般。但作者仍旧让我佩服,毕竟他在清朝的时候就在讨论四维空间(1884 年),作为牧师却尝试劝说读者不要信仰上帝,真正做到「不被维度所限制,不做偏见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