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生活

开年第一天

2022 年开年第一天,可以说是信心满备!昨晚发了朋友圈后,打算给全年来个潇洒快意的开始,打个样儿。

  • 更新了 CloundPlayer 的曲库,收录了王菲宇多田光的专辑歌曲,让一天的时光时刻环绕着美妙的歌声 😊。
  • 照着下厨房·菜谱做了个红烧豆腐,私以为精髓是豆瓣酱 😍,搭配谷物饭,一软一硬别有一番风味,好吃又顶饿。
  • 怎么能少了跑步 🏃‍,晚上溜去生物岛完成了新年第一跑,整体轻松但 6 公里后明显体力碰壁,看来突破口就在这了。
  • 打卡完今天的 R for Data Science 后跑去看了恐怖片《遗传厄运》,应该划分为神秘、邪教片的,恐怖氛围乏善可陈。

有意思的是,晚上开始整个人 emo 起来了,不知道是孤独症犯了,还是被某人牵动了思绪,或许两者都有,这才想去找个恐怖片刺激刺激精神,但发现效果不大,不过第二天就好起来了,我这多愁善感易乱想的体质还是不能半夜想太多呀,签名怎么写的来着——想简单点儿,怎么这么快就忘了呢,可恶 😶。

所失有所得

发生了一点儿小意外,本来早上预约了去博物馆的,但到的时候晚了十分钟左右,进不去了,这已经是第二次预约博物馆没有进去了,啧啧,还是缘分未到啊。不过有所失也有所得,我发现博物馆的预约系统会把上一个时间段儿预约没去的人数直接释放到下一个时间段儿—— 但正因为我进不去才能发现它是这样处理的,如果我准时进去了就发现不了,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

图 · 身|暖|心

身为日晒暖,心被爱晒暖

北海我来啦

因为疫情,河北是回不去了,加上家里北海的房子租出去了,所以今年体验了一次在北海朋友家借宿 & 过年。说起来不知不觉间大家四散很多年了,我这个人朋友本来就少,这两年更是愈发孤僻,这次老友再次重逢,有变化有不变,最大的感觉是好像又和人间有了短暂的连接,短暂的人生又有了一段宝贵的经历。


捕获

规整的数据

  1. 何样的数据是规整的
    Tidy Data
  2. 如何让数据规整起来
    最重要的是根据具体业务知晓什么应该是观测,什么应该是变量?如果现有的数据组织形式是不规整的,可以通过枢纽转换或者拆分组合操作来时数据变得规整,具体而言:

    枢纽转换

    • 一个变量分布在多列中 —— pivot_longer()
      pivot_longer()
    • 一个观测分散在多行中 —— pivot_wider()
      pivot_wider()

    拆分组合

    • 多个变量堆积在一列中 —— separate()
      separate()
    • 一个变量分散在多列中 —— unite()
      unite()

神奇 R 网站

  • R Charts 可以找到用基本 R 图形、ggplot2 和其他包制作的 R 图形的代码示例
  • Tidy Data Tutor 可让你在浏览器中编写 R 和 Tidyverse 代码,并看到数据框在管道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如何变化

r_grouped_slice.png

见闻

马尔科夫链

刷推时看到有人感叹想要带着现有的一切回到过去去弥补那些遗憾,一个人对此问题的回答触起了我大学时学习马尔科夫链的记忆 ——

  • @Baye: 我常常会想,如果我在二十多岁时拥有现在的一切就好了,就不必承受那么多的遗憾了。 ↩︎
    • @JustCast: 未来二十年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机会
      past-future

* 马尔科夫链的“无记忆性”:下一状态的概率分布只能由当前状态决定,在时间序列中它前面的事件均与之无关。

对于人生与抉择,也许就该像 @Arya Yang 所说的:「一旦决定下一步的方向,在任何时候不要用你已经取得的好的不好的成绩去定义你自己」。

宇宙间的一个人

我之前怎么可以做到那么没心没肺又精力旺盛,现在越来越心思不定且爱不耐烦了。

我知道自己不够聪明,并且敏感而易受干扰,妄图去抓住所有东西时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混沌迷茫之中,那就好好收心,把那最珍视的一点点儿抓在手里不要轻易放弃就是了。

上面两段文字是我查看自己这段时间写的随笔记上当时记录下的自己当刻的想法。可以看的出来这段时间一直处于一种自我怀疑与探索之中,也因此这段时间就比较爱观察网络上一些很敏感细腻的人的文字所透露出来的每个人的情感与气质,也有记下这些陌生人此刻的想法,当在这里摆在一起看看后,顿时感觉还挺奇妙呢,就大家从“时代中的一粒沙”又成了“宇宙中的一个人”咧

  • @💙💛:我需要经常去确认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善良的、是不是正直的,需要去确认自己的思考是不是随波逐流的、是不是被同化了的、是不是碎片化而没深度的……这导致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我愚蠢又肤浅,有时还很恶毒,我有罪。
  • @KMemo233: 感觉抑郁有点要重新发作的样子…有时候有些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像要证明什么似的。有时候感觉到孤独和虚无。今天一天都头重,觉得血都在头里,没有精神。
    • 偶尔焦虑的时候,手上小动作非常多
    • 我像一条湿毛巾,泡在痛苦里,把浸润的全身拧成麻花,骨子里还是滴出痛苦的汁液来。
  • @一只北极熊:早上陪妹妹吃饭,刚送她读书,我在车里看着后视镜,啊,我突然眼眶红了,突然一眨眼就这么大了,妹妹 05 年的,小我 14 岁,她的童年是我陪她度过的,她今天说我留在家里的书她很喜欢,有三岛由纪夫,博尔赫斯,余华那些,CD 都是当年的港台音乐,她很喜欢。我突然好难过人和人无时无刻都在一期一会。
    • @Biantaibear01: 我和我哥年龄也差这么多,我 3 岁前都是他带我玩儿,再后来我们就少有一起生活的机会,因为他很早就参军、工作、离家了 是我后来的几次突发事件都是我哥和我一起扛,有一次他急了,说:你就忘了你还有哥吗? 因为不在一起生活太久,我感知不到他,倒是后来几次长谈让我和我哥感情很好。
  • @Philo2022:一切都没意义,不过有意思也一样可以。无所事事的时候能快乐地打发时间,有工作可做的时候能给人带去帮助,头脑活跃的时候能感到充实,探索发现的时候能总在平淡中发掘新的乐趣。谁知道死后会怎样呢,至少活着的时候能经常感到快乐就肯定不亏。

思索

我的阅读记忆

在能识字阅读之后,我目前能追溯到的最早的除了课本之外的看书记忆,首先是因为身处天主教家庭所以从小都能接触到的圣经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小册子,我记得当时自己把这些当成一个个小故事来看,甚至在教堂里面对对我而言过于枯燥的经本以及那些比文言文还要难懂的经文,我也利用整堂经的时间不断想想每段经文里写的都是一个什么故事,所以我最喜欢看的当属玫瑰经、苦路经、圣经以及每月更新的信德报上的一个个传记故事,因为祂们都有情节、有连贯,构成了我最早的故事性、情节性阅读体验。

后来上了几年学,那是哥哥姐姐会从学校带一些课外书回来(不知是同学送的生日礼物还是别人带去传阅的读物),在外打工回来的父亲就发挥了自己的手艺,找几块儿木板搭成了一个四层的书架,我还记得最终给它涂的油漆是我非常喜欢的墨绿色。可惜陪了我们将近二十年,最近几年收拾清理我也没能想起给它拍一张照片,这一切只能存在我的记忆里了。我还清晰地记着当时我看的几本书 —— 《侠客行》、《三个火枪手》、《小王子》。我后面特别喜爱一些玄幻仙侠类的网络小说怕是与这叁哥们儿脱不了干系 hhh。

后面就进入中学时代,开始接触手机与网络的我对网络小说产生了疯狂的迷恋,黑道、都市、西幻、仙侠、玄幻乃至耽美,当时真的不知看了多少这类电子书,我记得最开始的手机不能触屏然后翻页键被我按的换了颜色,后面用一小根触屏笔的那种被我把屏幕右边的保护膜划出了一道沟 😂。有人说这些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鸦片,但对于当时深处农村什么都没见识过、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我自认为里面的内容极大的满足了我当时的好奇心,那些作者不经意地对城市生活与工作很日常的描写、对各种关系的纠葛与刻画极大填补了我那贫瘠而又干涸的脑子。这是我为数不多的接触这些信息的东西,所以我疯狂地依赖它们、阅读它们、深陷其中又乐此不疲。

转变发生在高中,开始置身于城市的我渐渐地接触事物的方式也多了起来,被养刁了的我也渐渐开始对那些网络小说挑挑拣拣,翻来翻去,慢慢只有一两本能看下去,直到哪一本都读之无味。现在回想起来,因为自身经历与境遇的改变,我当时已经慢慢过了能看那些书的阶段了,后面因为有了图书馆,就很爱去图书馆,看的书也慢慢变成了畅销现代书和一些大部头名著。

推进到近些年,我的阅读体验又有了不少变化。翻看记录,除了一些技术类书籍外,我主看的书籍基本不外乎四类 —— 历史、科幻、侦探悬疑、中国近现代小说。这些书一方面很好的帮我认识自己及所处的环境与世界,另一方面就像当初靠网络小说窥视外面世界,如今这些书继续带着我继续遨游于那些我好奇而又未知的世界与领域。

这两年也慢慢开始了一些新的体验:关注一些新的领域,接触一些新的文体,认识一些新的作者。感谢一路上遇见的以及未来会认识的那些书、那些写书的人、感谢阅读这件事儿,这位在我的人生不同阶段都不曾缺席的好伙伴,希望未来也能一起成长。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