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倒数
正数希望快点到,倒数就希望能趁现在赶紧做点什么。有时候同样的条件,不同的展示方式,就会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人的心理还真的是挺值得研究,有时候感觉心理学很虚无缥缈,后来看书慢慢多了之后,体会到了其中的奥秘,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心理特征,而有很多公司或者事件,就是利用大众的一些普遍心理,取得了成功。
比如一些产品的不同型号的定价,让我想起了看 V2 的 Apple 主题下,经常看到的说厨子刀法精准,😄
番茄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使用过番茄钟,我开始用并不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是为了规律的提醒自己注意休息,避免久坐。
不过,最近看了一个文章,里面说注意力集中也和运动一样,需要热身,并不是你坐下来马上就能集中精力。研究表明,一般需要 5~10 分钟的时间来「热身」,之后才能进入状态。我之前定 25 分钟的时候,最常的感受就是,感觉刚刚进入状态,就到时间了。后来调整到了 45 分钟(一节课),现在是 60 分钟,现在这个频率还可以。
人的专注时长一般为 90 分钟(不一定是刚好 90 分钟,根据不同的人可能会少或多一些),从这一点看,可能番茄工作法的时长设置并不科学,25 分钟对于你来说可能有一半时间都在为注意力「热身」。好不容易进入状态没过多久就休息了。文章还建议这种高强度集中注意力工作,最好不超过 2~3 个 90 分钟。
成功与运气
这本书主旨就是,人们在谈论成功的时候,经常会说自己有多么的努力,而反观失败,更常见的是归咎于运气不好。
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不管是一些成功类的书籍,还是各种成功人士的专访,提到的绝大多数是这个人多么的努力,多么的勤奋。但作者的意思是,其实同一时间,勤奋和努力的人多的是,为什么这个人能成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运气,所以在成功的时候,应该承认运气的存在,而且是关键的存在。
那我们是不是不用努力了?应该躺平么?反正最后能不能成功也是看的运气。这可不是,比如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就还挺巧妙的。
我所获得的成就中,到底有多少该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又有多少需要归因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呢?
作者说:怎么看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你是往前看,还是往后看。如果你要计划未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报。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的所得超出了你的应得,你应当为此感到庆幸。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你应该知道,没有外界环境的支持,你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这里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书名我忘记了。里面就提到了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比如最近几十年,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听过的名字基本都是马云,马化腾,张一鸣等等,但他们是凭借自己就能成功的么?他们是在依靠互联网,所以发明互联网的人才值得被记住名字(很抱歉我也不知道,但我认同这个理)。所以成功的时候,学会感恩。
总结一下,如果是未来的事情,那就要相信努力一定能成功,如果是回顾,那就多一些感恩,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对于要达成的目标,不去管结果如何,干就完了。
自洽
这本书读完了挺久了,这周把存在 draft 里面的笔记整理了一下,又有一些新的想法,分享一下。
人生充满起伏,作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相比高光,低谷更让人成长。回首过往自己和他人的各种“高低”时刻,我发现,没有过不去的高光,但会有走不出的低谷。
运动是为了健康和快乐,但现在很多的运动也伴随着攀比,比如步数,公里数,配速等等。本来想通过运动来缓解焦虑情绪,改善身体状态,结果看着这些比较的数字,又陷入了另一种焦虑里面,也就失去了运动的初心。套用作者的话,运动本来就是为了玩,如果运动也成了活儿,那可就真心不好玩了。
提到运动我多说一句,从去年 6 月份开始,我进行了一年多的比较规律的运动,以跑步为主,就在上周五,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 10 公里,那天跑起来就觉得状态很好,平时都是 5 公里,那天 5 公里完成,明显不累,就继续跑。
自从那天跑完了 10 公里之后,这一周跑 5 公里,在跑之前,阻力的心里状态明显小了很多,就觉得 5 公里的目标已经相对轻松多了。在之前,我每次跑 5 公里的时候,从起步到完成,基本都在一直的心里建设中,特征就是一直关注耳机里面传来的您已完成 x 公里的信息。总是想着,怎么还不到 x 公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耳机里传来声音的时候,会平静多了。可能我真的进阶了。
今天是 9 月的最后一天,接下来是 7 天假期,虽然不能随意出行,还是祝大家假期愉快啦。
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内容,有任何问题,欢迎邮件沟通,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