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知识是网不是树

大约半年前在耳鼻喉科自学了颅底解剖,当时自学颅底解剖时完全不知道它会有什么用处,主要原因觉得好玩、好奇且有一定挑战性(颅底解剖是大家公认比较困难的),当然也有直接原因是老师指定题目不好意思改(老师:“你是骨科的,给咱们讲讲颅底解剖吧”)

为了给大家讲好,我把b站的相关视频基本都刷了一遍,后来又花了一整个晚上用解剖图谱做出课件,最后出来的结果很好,首先是我自己当时学懂了,其次录制出来的教程也帮到不少人,甚至半年后已经忘光光的现在的我再看一遍又可以学懂。不过那个时候我心底还会有些别扭:花了这么长时间学习一项似乎和骨科(骨科一般不会碰头颅)以及中医没什么关系的内容,值得吗?为什么我不去学更重要的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呢

最近偶然碰到脑外一例颅咽管瘤(一种长在鞍区附件的脑瘤),正好就用到相关知识,比如鞍区附近包括肿瘤在内有哪些结构,从额入路会经过哪些组织?我突然感觉自己当时画的功夫没有浪费,这不就用上了吗?再想想那些我曾经投入大量精力的看似无用的功夫,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右心衰竭,每次艰难的从零开始,查阅大量视频、图书、论文,都是在一点点完善我的知识架构。

医学知识并不像书本那样分门别类,好像植物的枝干一样,一根一根开枝散叶,它更像一片蛛网,今天点亮一个知识点,明天再点一个,一个又一个,最后彼此连接成为一片大网,网越大,遇到新的知识越容易和已有的网建立连接,也就学起来越快。

如果没有既往耳鼻喉科颅底解剖、脑病科大脑解剖的学习经历,今天学到颅咽管瘤我肯定得从这两个学起,不然鞍区、垂体、视神经这些结构的位置、神经都不清楚,哪能听懂颅咽管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呢?更跟不上接下来手术治疗的思路。

勇于成为异类

我以前一直以为人只要想做什么就能做到什么,最近我越来越感觉到环境的重要性。当大家都在学习的时候,我大概率也会跟着学习,而当别人都在偷懒时,我大概率也会跟着偷懒,想了想,很大的原因是怕自己成为一个异类。

最近在儿科轮转,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玩手机,部分同学在准备考试,几乎没人参与儿科医疗实践(门诊、推拿),一开始我也在玩手机,但我总觉得不得劲,一方面我的手机没什么可玩的,另一方面我感到焦虑,一种既然来了儿科,不学点什么岂不是浪费机会的焦虑。

后来我开始主动听老师的问诊,如果人不多的话我会直接代替老师问诊,看到各种各样的患者,脑子里的问题越来越多,一有空就问老师,往往能得到非常耐心细致的回答。收获了很多临床经验

  • 小孩输液多了会得结石,然后腹痛,因为头孢曲松容易和尿液、胆汁产生聚合物
  •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最好别切,切了的话,感染将掠过鼻咽喉,直入下呼吸道

我想这些东西如果我没问,老师没答,我自己面临这些情况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小孩子肚子痛,我不可能想到要问他以前输液多不多,扁桃体增生严重那就切了呗有什么要紧的?

大家都在往左走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燃起来,勇于成为异类吧!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