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我与地坛》
洼地(Depression),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是指低于周围地区的凹陷地貌。“洼”字,说文解字中说,“深池也,从水圭聲”。英文“depression”也指抑郁症,心情低于正常水平,也是一种“洼地”。
如果一片地区比周围低,那么它就是洼地,就极容易存水。所以“洼”字有一个“氵”。而且洼地相对于周围的高地,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所以地势低洼且封闭是洼地的根本特征,而聚集水则是洼地的功能。水是生命之源,洼地也就成为了生命们争夺的重要资源。
洼地,第一层是一个地理概念;第二层就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带有贬义。
我最开始接触“洼地”一词,是某个经济博主称中国为“洼地”。百度百科上,指出洼地利用“比较优势”,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乍一听,洼地是一个好词,更有竞争优势,但仔细一琢磨,这个就是是因为我们地势低洼,因为我们比其他地方低洼。说白了就是我们很差。
我在搜索“洼地”时,找到了《中国洼地》这本书。书中指出,“和内亚相比,中国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输入区域,是技术、文明发展和秩序的洼地”。本书观点很新颖,从一个视角单刀切入。秦赵军队新式军队来源于内亚技术,那些掌握了内亚先进技术的人主导了中国历史的变革。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都是内亚地区军事兄弟会的震荡余波”。也即,中国是洼地,内亚是高地,那些掌握内亚文化技术的人就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这本书看上去非常反动,其实非常有爱。因为它给我们一个重新认识中国的机会,一个可以重建文明的可能。而且告诉我们应该放弃那些不实用的文化概念。说白了,就是别装逼。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社会目前没有能力自发产生良性循环的宪政体制。依照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一袋土豆”,“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而且中国错过了制衡形成的最佳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成员之间没有形成稳固的阶层,因此无法抵御拥有强大技术的内亚及先进文明的统治。如果硬要“打肿脸,充胖子”,吹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自信”,最后将国破家亡。
作者提出的对策就是,“别装逼”,别学蒋介石妄图与欧美齐肩。要“通过模仿和引用,逐步地建立自己的自发秩序”。
我们要思考,我们凭什么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依靠什么建立一套新的社会制度?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真的有那么大?我们的社群能够抵御权力的碾压吗?国人关注太多“制度”层面的民主了,忽视了太多民主的基础力量。我的解决方法就是个体权力。但如何让我们彼此的个体权力形成稳固的联系,这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探讨“结群”问题。
我最初思考《洼地》,其实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我身处洼地之中,所以我很同情中国的遭遇。然后我的重点放在了研究统治者如何利用洼地剥削人民上面。而《中国洼地》分析洼地不是为了同情中国人的悲惨遭遇,而是为了解决身处洼地之中人民的问题,而且给出对策,“别装逼”。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是,我们很多人都下意识地屏蔽那些看似不正确的东西。这也侧面反映出,对“中央之国”概念盲目崇拜的巨大危害。
我感到很幸运,自己不再受“中央之国”意识形态的束缚。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地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而是对那些有问题的文化坚决不自信。不要让“一块坏肉坏满锅”。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是客观主义的真意。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随着熵值的增加,地理上的洼地,终有被填平的一天。但是人类社会的洼地却相反,统治者不断加固洼地。政治洼地,就是统治者控制人民,有意维持并促进其存在的一种剥削手段。
地理洼地是没有维持的动力的,但是政治洼地却有维持的动力。由于流水的侵蚀,洼地会慢慢消失。如果没有任何人干预人类社会的洼地,洼地会随着人员的流动,从而带动技术的流动,从而使社会的物质基础走向趋同。但是,政治优势者发现了洼地的价值,从之前的被动利用洼地,到主动利用洼地,进而创造洼地,从而维持政治优势者的持续得利。
所以政治洼地的动力在于政治优势者的维持,这一过程可能无意识,也可以有意识。这个世界是永远变化的,但是人却是追求永恒的。政治优势者面对快速变动的权势,面对政治弱势者对自身地位的挑战,必然恐惧权力的丧失。所以政治优势者会用尽一些办法来使自己的政治优势固定化、资本化。就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水、二氧化碳或硫化氢等无机物转变成可以储存化学能的有机物”。
我们可以说政治洼地的维持是政治优势者的欲望,但是欲望一词太过笼统。而且欲望凸显出太多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都有追求永恒的心理,与其说这是欲望,不如说是一种本能。这是一种自我维持、自我保存的本能。
政治优势者所扮演的角色是群体思维器官的雏形,而其本身拥有巨大的个体权力,这就使其更容易将自己的政治优势固定化。而政治弱势者,因为本身个体权力的弱小,固定政治优势的能力较弱。正如马太效应所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优势并不是永恒的,但是却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固定化,也就是资本化。在优势固定化的过程中,会有相对固定的能量阈值。正如,核聚变过程需要燃料以及足够的温度、压力和维持时间,才能达到聚变阈值。所以,优势者更容易固定化自己的优势,而弱势者仅有的优势无法进行固定化。因为前者的优势足够巨大,足以达到优势固定的阈值。这种固定化的本质是什么?能量阈值的本质是什么?初步思考,固定化的本质在于能量介质的转移,而介质转移的核心在于转移方法的获得。对于大部分弱势者来说,最困难的是转移方法的获得。转移方法的得出会耗费一定的优势。而弱势者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支持其获得转移方法。
洼地并不一定是人创造的,但是政治洼地一定依靠政治优势者的持久维持。在此过程中,政治优势者利用其政治优势创制了很多手段来维持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优势转换为长久的政治资本。这些手段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而且作为一种统治阶级的文化资本成为了政治洼地的基石。历代统治者无不遵循政治洼地的维持方法为圭臬,这是由于它们自我维持的本能所决定的。
政治洼地究竟维持什么?维持洼地的低洼。而洼地的低洼需要洼地的封闭性。只有封闭性,才能保证洼地可以持续积聚水。但是政治洼地又不能太封闭,因为一旦文明交流的大门打开,它们会瞬间被外力支配。比如美洲新大陆被发现之后,美洲原住民建立的文明被瞬间毁灭。中国虽然也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但是这种封闭是相对的。西方在鸦片战争后之所以没能彻底殖民中国,因为中国在持续与西方文明进行交流。这时,中国既可以成为一个封闭的洼地,又不会因为太过低洼而瞬间毁灭。
开放与封闭是中国洼地的摇摆政治。开放就会建立新秩序,而封闭就会维持原有秩序。但是,封闭是洼地的主流,开放则是被动的洗牌。正所谓穷则思变,“不穷”就不能“思变”。因为原有的这套封闭的剥削体系可以让统治者享受百年的安定。而一旦主动开放,则会担心对政权的冲击,造成巨大的创造性破坏,以威胁他们的政权。
另一方面,开放所带来的繁荣也是巨大的。明朝隆庆仅仅开放福建一处港口,月港,就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放港口不仅解决了福建商人勾结倭寇的匪患,而且为明朝带来大量白银。更重要的是,番薯等作物的引进,让中国人进一步填饱肚子,人口达到四亿。但是开放从来都不是主动的,而是受到东南沿海匪患的影响,大明被迫开放一处港口。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改革开放,开放都是形势所迫。
因此,封闭是洼地的主旋律,开放则是洼地政治优势者被迫维持政治洼地的权宜之计。
封闭的本质是一种隔离。政治优势者通过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将政治洼地中的政治弱势者与外界隔离开,建立一套封闭的内循环剥削系统。当然封闭也是一种保护,但是洼地的人民没有选择的权力,所以即使有保护最后也转变为囚禁。因为保护的目的不是隔离,而是让人们更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个体权力。
为了达到隔离的效果,最简单的是禁止人口流动。所以必须建立边境与户籍制度。管仲可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士农工商都必须按照行业和身份居住,无法迁徙与变更职业。从西周封建制过渡到编户齐民,再到限制迁徙的户籍制度……从万里长城到防火长城,从消灭五蠹到独尊“儒术”,无数有形无形的“墙”诅咒着这片土地。中国社会被政治优势者塑造成更适合统治的洼地。而这些方法将与洼地一起,成为洼地难以擦除的底层逻辑,成为一种不可逆政治文化资本。
政治洼地会被填平吗?政治洼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政治优势者自我保存的本能。政治优势者会消失吗?最好的情况是回到原始状态,但仍有智能的差别。个体的差别本就是群体的特殊进化方式。生命本能本就是要进行生存的无限穷举。
但有差别并不意味着政治洼地会始终存在。一个没有进化出自我约束机制的群体是不适合在客观世界存在的。政治洼地中,政治优势者和政治弱势者的比例极度失衡时,将会产生巨大的毁灭力量。因为群体的力量被极少数政治优势者掌握,长此以往个人意志罔顾群体意志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政治洼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群体无法分化成稳定的结构,要么死于封闭的内耗之中,要么死于被迫开放的毁灭之中。
正义之所以具有最高价值,是因为正义是群体存在的代名词。
正义是群体存在的原则。实际上,群体形式潜藏着正义的来源。既然是群体,就必然想要维持群体形式,并不断趋近于群体的最高形态,也即正义。——何为正义
所以,剥削对群体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衡。而平衡并非一种偶然的均势,而是社会结构的稳固,与群体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如何构建群体自我约束机制?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以后再谈。
这个世界需要洼地,因为人们很渴,而洼地有水。“中国洼地”或者“政治洼地”,是一个很小的概念,而且只在政治文化历史方面。更大的概念是,广义洼地。地理洼地,必须地势低洼而且封闭。政治洼地,则是一个通过封闭来控制人以达到剥削目的的群体情况。广义洼地则是一种相对封闭、隐蔽的势能差。
“能量”和“价值”有相似之处,它们只存在于两者之间。如果没有“众生”,“佛祖”又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低能”,“高能”又有什么价值。所以,权力、力量、能量都只是相对的,都是由弱势的一方决定的。而广义洼地就是客观世界内广泛存在的、无处不在的能量差。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个能量差的一方是世界,另一方就是个体。所以我们的状态决定世界对我们的价值。
能量有从高能到低能流动的趋势,人类的欲望也有从已知向未知扩散的趋势。由高能向低能散发,是世界的本质。那么在人的思维上,有没有体现这一规律?我觉得应该有,所以我假定欲核这个思维高能存在。欲核就像思维世界的太阳,不断地散发着自身的光与热。为什么欲核如此强劲?因为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是生命的最底层逻辑,它是生命可以为了生存而无限穷举的无限可能。所以,洼地的真正能量在于生命的能量。
广义洼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隐秘洼地,另一种是非隐秘洼地。所有人都想成为高地前往低地喝水的羊,而不想成为洼地里的水。但我们身处的阶级、阶层、文化、国籍、生活方式……本身就将我们固定到某种洼地或低地。这世界有很多我们无法掌握的东西,所以我们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不能掌握的洼地大都是非隐秘洼地,大多已经被人抢占。
但这世界又有很多我们可以改变的东西,改变这些可以改变的,就会提高我们的能量。这些就属于隐秘洼地,是未被开采的处女地。
丑女便是美女,懦夫便是英雄,愚氓便是智者,众生便是佛祖。凡是能够相提并论的东西,其实都在同一层次上,区别只是质与量的不同。美丽与丑陋,勇敢与怯懦,愚钝与智慧,众生与佛祖,都是相对的概念。如果你用社会的一般标准来评判,那么你就站在认知洼地中。在认知洼地中,你无法发现世界的价值,因为没有这个能量差。相反,如果你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待,那么你的世界就是崭新的。
与世界认知不同只是第一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发现美丽。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是在发现洼地。所谓隐秘洼地,其实就是常人所不能够发现的价值。请切记,隐秘洼地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个体,取决于观察者本身。我们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洼地。
既然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么什么是“善者”,什么又是“不善者”?发现价值,必须要能够对事物进行区分,给以事物客观的评价。对于聪明人来说,他们可以把世界看的更透彻,然后他们就会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所以,如果能看得透,那么就更容易选的好。
但什么是“好”?
“好”就是“了”(结束),不“了”(不结束)就是不“好”。《红楼梦》这句诗旨在说明,好与坏的标准是很虚无的。这种虚无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思维进行改造,从而发现更多的“隐秘洼地”。对于有情的智者来说,其他的洼地对他并没有价值。因为世界的虚无性,所以他可以自我 root,从而创造更多价值。因为洼地本身就是由低能者与高能者组成的。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世界。
正言若反,最虚无反而可以创造更多真实。
善恶都可以给人巨大的能量。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很多人艰难地生存,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于是,恶之花开始疯狂绽放。
在“为什么有一部分国人不希望中国人变好?”中,有这么一段话:
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群体,不能够合作共生,就会走向猎食关系,群体就会解体。很多国人不希望中国人好,是因为他们无法从现在这种猎食关系下的群体中,获得合作共生的利益。他们认为这种局面不是一场变革就能改变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与幽暗的政治黑森林,他们选择利用群体遗留的脚手架,逆向解构。不管如何,他们一是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二是获得了毁灭的力量。如同范文程,既然不能在大明安居,不如主动投靠满清。
善恶其实就是一种个人标准,这种不同于主流价值的标准就会让人发现隐秘洼地。
同样善良也可以用来创造隐秘洼地,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很善良,善良的人是少数。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回报,当我们把自己的善意传递给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对释放我们善意。但是,善良有风险,没有智慧的善良同样会自我毁灭。
能量分析是我比较喜欢的思考方式,洼地的形成本身就和能量息息相关。
我们身处于政治洼地之内,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接受自己的身份。但是这个世界又有无数的隐秘洼地,只要转换认知,便可以看见它们。每一个洼地都有一种回归客观世界的欲望,每一个洼地都希望我们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洼地,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它们需要回归,需要那个让它们回归客观世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