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6 months ago

谨慎使用「我们」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写博客时,喜欢用「我们」,即表示我和你同一阵线。如此一来,营造出一种亲密感,建立一种彼此同频的假象。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意识到过度使用「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它会模糊我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写着写着,不自觉站在某一个公众群体的角度看待问题,好像使用这个词代表人多力量大,即使观点不那么正确,但有「我们」加持,道理就刀枪不入。

另一个方面,会让读者不确定我所说的「我们」到底指的是谁。仿佛所思所想代表着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团体。

我不想代表某一群人说话,也不想被某一群人代表。

我表达的是个人观点,即不代表他人,也不被他人代表。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开始谨慎使用「我们」这个词。

我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表达我的观点,哪怕它是错的,也不要使用「我们」来增加文章可信度的阈值。

我不能代表任何人,我只代表我自己。

谨慎使用项目列表

我喜欢使用项目列表记录文字,包括写日记,记录笔记。我喜欢的笔记工具,例如 Logseq,Tana 等默认就是项目列表结构。

一个小圆点代表一个节点,一个块,这段文字是独立的,可以与上下文没有任何联系。

它们是某种观点的凝结,简单整洁,干净有序。使用项目列表,可以保持文字的整洁及逻辑清晰的层次结构,小圆点后面,往往代表一段凝练的文字。

我用这种方式写作和记录笔记大概好多年,最近我突然意识到,这种结构化文字的书写导致我对长句构成的段落丧失敏锐。

大纲文字扩充,就像小学生造句扩写练习,由一条条笔记扩写出一个个段落。但这些文字之间有观点有表达却丧失美感和节奏。

段落起承转合,长短句搭配,标点符合应用,种种元素组合起来就是作者的写作风格。

当我长期使用项目列表书写文字时,往往失去对这些风格化写作的把握。

怎么说呢,虽然观点表达明确,逻辑条理清晰,可读起来像 AI 写的文章,总有一股浓浓的机翻味儿。

完全感受不到作者运用文字的个人风格,更谈不上文学魅力。

当我意识到长期使用项目列表记笔记会影响写作风格后,我就果断修正了这个习惯。

谨慎使用配图

文章尽可能使用文字表达,虽然配图可以提升文章的观赏性,但当文章中有很多配图时,就会忽视文字内容,以及让阅读不流畅,上下文由于图片的关系,无法沉浸式一口气读完。

过多配图会分散读者注意力,干扰阅读连贯性。当文章中充斥大量图片时,文字内容会被边缘化,读者往往会跳过文字,只关注图片,从而忽略文章的思想表达。

当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图片的存在会迫使他们中断阅读,去观察和理解图片的内容。这种频繁的切换会打断读者思路,影响文章流畅性和可读性。

文字表达才是文章的灵魂,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而配图只是锦上添花,为文章提供视觉上的辅助和补充。

因此,写作中,我会慎使用配图。

谨慎使用 AI 助力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写作工具箱中的新成员。AI 写作助手能够提供语法检查、词汇建议、生成文本等功能,极大提高写作效率。

我曾介绍「一键启动思维引擎:Pile「氮气加速」写作法」,能够在写文章时,快速通过卡顿而导致拖延放弃的 AI 辅助技巧。

但过多 AI 介入,也可能成为一种拐杖,不知不觉中对它过度依赖。

我常常习惯 AI 提供的完美句式和流畅段落,逐渐丧失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深度。

导致文章缺乏个性和创新。这种缺乏个性的写作,表面上看起来无懈可击,却难以触动人心。

因此,使用 AI 助力写作时,必须保持警惕,避免过度依赖,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创造力。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