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安好。
在写这篇文章的草稿时,我正坐在教室里上着晚自习。手上的英语作业已经写完了,胡思乱想之时回忆起了同学在微信上给我发的一条消息:
“你在网络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比现实中强。”
直到后来,我才真的发现网络上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差距。
比如,我可以在网上用一句话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却时常需要绕许多弯,还很难表意清晰。也正因如此,我在与现实中的人交流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大部分同学也因此不太愿意与我交流。可以说,网络严重弱化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也让我变得严重依赖网络。
除了网络以外,还有一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时,我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专有名词,它们也有助于网络上的各位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思;然而在和我的同学交流时,我不得不尽可能删去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专有名词”——他们说“听不懂”。这导致我必须从我那变得几近枯竭的大脑中拉出可以替换的词语。然而这样下来,整个句子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用我的语文老师的一句话来讲,“说的不是人话”,他们还是会说:“你说的那些专有名词我们都听不懂。”于是乎,整个交谈就被突然中断了。这对我来说是极为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我“嘴多”,很想与他人聊天,而一到了网络上,却又不知道如和开始一个新话题;或者说,聊什么。
在现实中看似和点一下新必应的“新主题”按钮一样简单的事情,转移到网络上以后又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近期博客的一些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在努力让我的同学们能看懂:更名为“晓雨杂记"、开始尝试将重心转移至生活类文章上、尝试减少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文字、适当配图......尽管更名一开始是为了满 16 周岁后给域名备案做准备,但现在看来也是为了同学们能接受这样一个博客。为了包括我的同学在内的访客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浏览体验,我还特意挑选 Valaxy 作为生成器、添加 PWA 支持、为引用的资源文件添加国内 CDN。
插句题外话:写到这里时我才发现数学七下课本少了......是我没带到学校吧。
回到原题上来。既然是“谈人际交往”,那就应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了。
作为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交往是我们所必须经历的,也是我们所必须拥有的能力。不同于书面表达,人际交往比较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书面表达尽管是“用笔在作文纸上说话”,但却较为侧重于语言的锤炼与学习的考验,对我们的要求也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我都很讨厌语文考试的大作文。虽然有“口语交际”这样一种题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二者间的界限,而从本质上来看,它还是带有一部分书面表达的色彩:要求“语言得体”;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社交牛逼症“这个网络用语,我前段时间在翻看《意林》时,读到一篇文章,它把造成“社牛”的原因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开放”,另一种则是内心的自卑。抛开后者不谈,为什么这些人能变成“社牛”?因为他们从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们有着广泛的人脉,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这拔人的人际友往能力很强——高情商、会表达,能言善辩、特立独行。班里的同学也说我是“社牛”,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我说话声音大大,在公共场所很容易“社死”。现在回过头来想一下,确实如此。因此,在人际交往当中也应当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对于我这种网络与现实的交往能力有很大落差的,应该去尝试一下回忆在网上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然后尝试在现实中复用。嗯……尝试一下,未免是件好事。最后呢,则是接受他人的一些建议,是于这些建议去改变自己,尽量不要在口语中使用过多的专有名词,也不要将已说过的话重复多次,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
嗯,就这么多。最后,中考在即,祝我,也祝大家考的都会、科科全对,答题不惑、逢考必过!加油!
文章,就用我一位姓苏的同学所作之文作结吧。
我会想分享我的故事,但那些琐碎就如同被车辗死的野狗一般:平庸,可怜,没人会有兴趣伫足。
很正常的,我这样的混蛋自幼起便不受欢迎,并且我肯定,直至现在也是经受着这样的现状。那怕是在这里干的蠢事,现在回味也会认为是耻辱之事,唯一的好处,不过是能和百年前的太宰沾相共情:“我这一生,尽是耻辱之事”(《人间失格》)
很无奈的,我只能享受这份白卑和孤独:我断绝了和他人的一切联系,我都掉了王者,我开始寻找冷门的精品,我开始像现在这样 肆无忌掉地写作。因为足够孤独,我不需要和别人分享速通的喜悦,不需要将写出的作品阅过別人的“慧眼”。
很幸运的,没有人能够救赎我,没人能将我从环寂中拖出来,没人能让我拥有些毫的自信。因此,我喜欢这样。
我认为宁老师不能像我一样脱离群体,所以要改变自己,这是很悲哀的。
放轻松,林子大了,什么鸟都容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