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来看这样一个场景:
酗酒的丈夫又开始用皮带抽打孩子,妻子站在旁边什么都不做,只是掩面哭泣。虐待结束后,妻子默默收拾好凌乱的房间,对孩子说,父亲还是很爱他的,只是喝些酒放松一下,这些事情不要和外人说。妻子一次次地纵容丈夫,期盼着丈夫总有改过自新的那天,一次次地蒙骗孩子,维护着外人眼里一切正常的家庭。
这样的妻子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共依存者。

共依存者是什么

共依存者是指那些因为长期与特定问题人物(如酗酒者)共同生活,而发展出功能失调、受限制甚至自我毁灭生活模式的人。他们往往以照顾他人为核心,忽视自身需求,导致自我价值感低落、自我压抑等问题。
在有毒的原生家庭中,共依存者身边的伴侣通常是酗酒者、‌有不忠行为的人或家庭暴力者,共依存者将拯救伴侣,减轻伴侣的痛苦,维护家庭完整性视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任务,‌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共依存者确实是奉献了许多,这无可置否。但是我们要把它同奉献型人格区分开。共依存是不健康的一种状态,共依存者总是想通过拯救他人来证明的价值。
也称共依存者为“圣母”“自我牺牲式拯救者”。
与之截然不同,奉献型的人内心是丰盈的,奉献型的人是自爱的。

image

共依存绝不是什么飘在天上,波谲云诡的东西。在传统中式家庭中,我见识过很多女性被所谓的“夫为妻纲”,“妻以夫为天”观念束缚,产生扭曲的忠诚感,成为了共依存者。
例如,酗酒型的传统中式家庭并不少见。尽管丈夫酗酒给家人带来了很多痛苦,妻子却不自觉地对他们的滥饮予以支持。通过默许,妻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她们愿意为丈夫酗酒带来的伤害收拾残局。妻子或许会唠叨、哭诉、辩解、抱怨、威胁、给出最后通牒,但极少有人愿意表明足够坚定的立场,来促成任何意义重大的改变。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本书中,主人公松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共依存者。松子觉得自己没有被父亲认可过,于是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有多么过分的要求,她都会尽力去做,只是希望能被男性认可和需要。她从来没有自己的生活,逐渐迷失了自己,走上一条条不归路,可悲而让人唏嘘。(推荐大家读一读,我以后也会介绍这本书的)

你是共依存者吗
你是共依存者吗?下方是一个共依存自测量表。(下方“他”可替换为“她”)

image

共依存父母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共依存者没有像酗酒者、施虐者一样,对孩子造成显而易见的伤害,他们带来的伤害往往是悄无声息的,但也是同样刻骨铭心的。
以酗酒型家庭为例,丈夫酗酒给家庭带来了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虐待子女问题。然而,妻子却没有能力也不愿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
妻子的无助,连同她扭曲的忠诚感,让她对丈夫肆无忌惮的暴行予以了默许。其实妻子这样是将自己变成了孩子,而家中真正的孩子则因此失去了庇护。
孩子将会挣扎于自己对母亲的矛盾情感:他既想救助孩子般的母亲,又因她身为母亲却未尽其责而心存怨愤。
共依存父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有的共依存父母甚至需要孩子来安慰。在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倒置下,孩子成为了共依存父母的精神支柱。
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过度期待而感到内疚和自责,这让他们承受了过重的情感负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从而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可能无法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丧失了自我,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决策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和控制,这也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和焦虑。
而就像所有有毒的原生家庭模式一样,当父母是共依存者时,孩子很可能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重复这种共依存模式,导致亲密关系的紧张或破裂。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