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认知低的人就像攥着一把生锈的锤子,遇到问题只会咣咣猛砸,最后钉子弯了、墙裂了,还怪工具不趁手。他们的人生困局,说到底都栽在同一个坑里:把大脑活成了“钉子户”,拒绝接受世界的复杂性。
2012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CEO沮丧地说:“我们没做错任何事,但不知道为什么输了。”其实答案早写在认知里——当苹果用触屏改写规则时,诺基亚高层还在实验室里测试“摔不烂的手机键盘”。我们每个人都被社会的大潮推着走,时代淘汰你,并不会提前打招呼,所以,凡事多想想,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认知闭合”:人为了逃避不确定性,会强行给问题画句号。就像相亲时听说对方离过婚,立马认定“这人肯定有问题”;看到同事升职,张口就是“肯定靠关系”。这种急着下结论的毛病,本质是用懒惰代替思考。
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不敢推广,生怕冲击自家胶卷生意,结果被时代抛弃。反观富士胶片,将感光科技应用于化妆品,如今成功转型。
认知低的人,永远活在自己的逻辑闭环里,拒绝打破边界。老舍笔下的祥子,拉车攒钱一辈子,却因为认死理,宁可累垮身体也不听人劝。别人让他存银行、学投资,他偏觉得“钱捏在手里才踏实”。虎妞让他巴结贵人(用现在的话就是向上社交、抱大腿),他躲得远远的,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现实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你劝他学新技能,他说“学这玩意儿能赚钱吗”;你分析行业趋势,他回“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罗翔一针见血:知识越贫乏的人,相信的东西越绝对。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能力差的人反而容易高估自己。比如刚学会健身的人到处指导别人动作,看了两本商业书就敢指点江山。这种盲目自信的本质,是认知的“信息茧房”——他们只接受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把偏见当真理,把无知当个性。
古希腊有个学生向苏格拉底炫耀自家土地“一望无际”,结果苏格拉底让他在地图上找,连个芝麻大的点都标不出来。学生从此闭嘴,再也不敢吹牛。认知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永远盯着别人的缺点,却从不敢照镜子。
真正的高手都具备“空杯心态”,而认知低的人,就像装满水的杯子,再倒新知识只会溢出来。我曾见过一位创业者,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员工提建议他全盘否定:“你们懂什么?我当年就是靠这个模式起家的。”最后团队散尽,公司破产。他的问题不是能力差,而是过去的经验反而成了枷锁。
有个经典实验:把蜜蜂和苍蝇关进玻璃瓶,瓶底对着光源。蜜蜂拼命朝光亮处撞,直到累死;苍蝇乱飞乱撞,反而从瓶口逃出生天。认知低的人就像蜜蜂,只会用过去的经验解决新问题,结果越努力越绝望。
乔布斯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话的精髓在于“主动打破认知边界”。比如拼多多早期被骂“低端”,但黄峥看透了下沉市场的购买力和“社交电商”模式的可行性;特斯拉刚造电动车时,传统车企嘲笑“这玩意能上路?”结果马斯克用现实打脸。商业的胜负手,从来不是资金或资源,而是认知的维度差。
彼得·德鲁克早就警告过:最危险的错误,不是答案错误,而是问题错误。有时候,当你问出正确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有人把婚姻不幸归因“属相犯冲”,把投资失败怪罪成“时运不济”。他们似乎永远分不清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赌场老虎机故意设置“近失效应”(差一点就中奖),让人产生控制幻觉。然而有多少人把随机当规律,把运气当实力?
据说,优衣库柳井正有个习惯:每年亲自当三天收银员。他说:“在报表里看到的都是数字,在柜台听到的才是真实。”当年宝洁靠这个逻辑碾压同行,据说,他们请家庭主妇到公司提出生活中的各种不便和需求,一旦采纳就会给与相应地奖励。
用“奥卡姆剃刀”砍碎认知枷锁
遇到复杂问题,先问“如果只能保留三个要素,该留哪三个?”这其实也是马斯克不停强调的“第一性原理”。传统观念认为电动汽车成本高、续航短,很难大规模发展。但马斯克不这么看,他从电池的基本要素出发,发现电池的原材料锂、钴成本并不高,只是过去被一些复杂供应链和高昂的组装成本拉高了价格。于是他致力于优化电池生产流程,和供应商重新谈判,降低成本,最终让特斯拉以更亲民的价格走入大众视野,推动了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变革。
建立“认知纠错系统”
如何实操?准备个“打脸笔记本”,专门记录自己判断错误的事,定期复盘,打破思维的墙。《黑天鹅》作者塔勒布有句话:挡在你和认知巅峰之间的,往往不是未知,而是已知。认知低的人抱着旧船票想登新客船,最后只能在码头抱怨“世风日下”。而真正的高手,早把自己活成了变形金刚——今天拆成汽车狂奔,明天组成飞机冲霄。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