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人的行为往往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潜意识的习惯和模式所驱动。—— 卡尔·荣格

image

本来只想帮朋友点小忙,结果搞着搞着就成了项目主力;本来想买个小东西,凑个单,结果账单一出来多了五六样;还有加班,原本就答应一小时,后面却天天熬夜,像默认了“自愿加班”。单看一件好像没啥,但这些事凑在一起,细思极恐。心理学上,这种现象有个名字叫:“香肠法则”。意思是说,就像香肠一片一片切出来一样,人也很容易被慢慢推进某个局里,起初没察觉,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骑虎难下。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切香肠”式的套路。

1. 香肠法则背后是怎么运作的?

“香肠法则”有时也叫“渐进策略”,说白了就是:用一些特别小、看起来没威胁的步骤,把你一点点推向一个原本你不会直接答应的局面。动作小,但方向是有的。

它之所以有效,和人脑的反应机制有关系。心理学家卡尼曼把大脑分成“快系统”和“慢系统”,前者负责直觉式的反应,比如习惯动作;后者是用来深度思考、分析逻辑的。

而“香肠法则”正好就钻了“快系统”的空子:你看到的永远只是眼前这一小步,好像都在接受范围内。一次两次无所谓,反正也没吃亏。可等你开始想“我是不是该停一下”时,已经在半山腰了,退不回去了。就像你本来只是答应朋友帮忙订个会议室,下一次要做PPT,再下一次要主持,后面再提你早成了主负责人。这每一步都没法挑毛病,可你已经成了替他兜底的那个人。

2. 香肠局好处和坏处

比如买东西。本来只是想买个打折杯子,结果平台弹出“满99减30”的提示,顺手又加了点小玩意儿,然后看到“第二件半价”,再添一单。等最后结账时,明明只想花十几块,结果刷出去一百多。

再比如人际关系。一开始对方说“帮一下吧,就这一次”,你点头了。过几天又来找你,“上次都帮了,这回也不麻烦”,你再忍一次。慢慢地,很多事就都推到你这儿了。你想说不,但说不出口了。

当然也不是全是坏事。有些时候,“香肠式”推进也能帮上忙。比如有人想写小说,每天只逼自己写50个字,不要求质量,先写就行。坚持个把月,居然真写出了几万字。这时候,“切香肠”反倒成了一个“缓慢但有效”的方法。所以它不是好是坏的问题,而是看你知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那你呢?你有被“香肠”套路推进去的经历吗?你觉得这东西是温水煮青蛙,还是自我激励的好办法?有没有哪一次,你正好借用这法子,改掉了什么毛病?

3. 怎么避免?

完全躲过很难。大多数人被切的时候,是没意识到的。但你可以多留点神。

先警觉一点。每当听到“就这一次”“很快搞定”这类话时,先停顿一下,问问自己:真的是只这一次?或者说,如果这不是最后一次,我愿意继续下去吗?

底线要自己定好。不是别人开口你就得答应。你自己得知道,哪些事你能接受,哪些不能。别把“没关系”说太多次,不然听的人就真以为你都能扛。学着拒绝。越早说“不”,对你越轻松。别人会不会不高兴?也许吧。但你把自己逼疯了,别人可不会替你收场。

最后扯两句“香肠法则”这个东西,说不上是陷阱,也说不上是利器。它就是一种节奏,一种惯性。一点点推你往前,至于是前进还是陷进去,就看你有没有在清醒着。我有时觉得,它就像你在厨房切香肠,刀一片一片落下去的时候你不会有压力,反正每次都不多。但你回头一看,整根香肠没了。那时候你才会问自己:我是想做个搭配,还是一不小心把正餐都给切完了?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