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176db8baf3305e49e70b0b155ccea188

一直蛮想走走画画,迟迟未敢下笔。爬山刚好算是一个契机,让我总算鼓起勇气尝试了写生。

从各种角度观察大山,也是在观察自己。置身于充满挑战的山林中,置身于抛却社会属性的人群中,会让我恢复很多活力,是对自身力量的确认,是探索半径的扩大。

这样逃脱种种标准、丢掉各类标签的时刻,往日里盘桓在心头的困扰,也许就飘散在山川湖海中了。

01 雨中凤凰驼,烟云缭绕,泉水叮咚,仿若置身仙境

image

还是第一次在山上遇到这种雾气,仿若置身仙境,就忽然想到了苏轼《赤壁赋》里面那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虽然爬升我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不过好在中间遇到的一些景色还是让我觉得没白来:在烟云缭绕的森林中穿行、看到形状很好看的树叶、听着泉水叮叮咚咚、踩在厚厚的黄色落叶上感觉软绵绵的……

image

image

之前也一直想走走画画,画下我走过的地方,这次爬山也算是一个“有感而发”的契机,于是便鼓起勇气试了写生,虽然还处在对着照片画的阶段,希望之后再勤加观察和练习,可以有朝一日带着便携本边走边画。

这一年也一直在画山水画,不过多是临摹古人的画,还在打基础的学习技巧的阶段,很少自己创作,今天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要去思考如何将很具体的东西抽象地表达出来,主次如何排布,突出哪块,省略哪块,哪里实,哪里虚,是很奇妙的体验。

仿佛之前的许多积累被调用起来了,比如小草虽然杂乱,但是也是三五成组,有一些顺的势就可以用逆的势破一下;比如树近实远虚,可以用墨色浓淡、行笔速度快慢、笔的干湿等来做区分;比如石头中的方圆、虚实的对比,有的边缘锋利出尖,有的边缘便需要圆润顿笔回笔,以及并不是每一块石头都封实在,也可以留一些契口……

万事开头难,之前对于写生一直很惧怕,觉得自己的基础仍旧没有打牢固,水平远达不到自己创作。今天算是踏出了重要一步,发现打基础与写生可以同步进行,两者并不矛盾,画生活也许还能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理论呢。

当然,师今人不如时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练习绘画技巧固然很关键,但是我想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多去自然中观察观察,把我平时成天对着电子产品的五官放空一下,暂时逃离钢筋混泥土,打开各种感官,去全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02 秋日海坨山,层林尽染,像打翻了调色盘

image

层林尽染,像打翻了调色盘一样,果然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勉强算是写生,虽然还画得很不熟练,但是脑中也隐隐约约会回想起山水画中的一些小知识点,比如用墨色浓淡来区分主次,用用笔疾缓来表现远近和虚实,用点的大小、疏密和节奏来呼应整体的势……

image

也正如阿七姐发来的《仿佛若有光》中的这段:

画的过程,就是把对大自然的情感,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画讲出来……就是这种光感,我就要去表现它,传统的经典,我只是借鉴它的方法,最终表达我自己的内心。

image

image

image

03 长峪城,绵延不绝,层层叠叠

image

这次爬山我终于不再是一直在尾队挣扎了,终于有余力慢慢看看风景、吃个午饭了,成长了!开始一小段在首队,后来爬升太累歇了好几处,然后居然也能基本一直在中队,刚好也因此认识了好几位超可爱的新伙伴,有喜欢说“哇偶”的中队领队,有超开朗和有活力的摄影领队,有刚在云南徒步了一个月的炫酷杨杨(我也好想去长线5555)……

甚至中午还和大部队在山顶慢悠悠吃了午饭,还坐地上晒了会儿太阳,以及我总算成功在山上泡了泡面(用的早上装在保温杯里开水)。

image

image

04 银山塔林,以崇山峻岭为背景的古塔群

image

在大降温之前,和斜教组织的小伙伴一起去爬银山塔林啦,看到了朦胧的层层叠叠的远山、红橙黄绿的叶子、以崇山峻岭为背景的古塔、枯枝中的一片片苍绿色、好多种形状的大石头……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05 我为什么喜欢爬山,是探索半径的扩大,是对自身力量的确认

d5cc2f58ca65cf210f552eb7e03aa4b4

也许我就是更适合在山野间吧,爬山对于我来讲是一种充电方式,会让我恢复很多活力,我想也不仅仅是因为运动分泌的多巴胺,或者与大自然更近,或者途中认识的同路人,更多的是让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看到更多自身的潜能,是对自身力量的确认,是踏足疆域的扩展,也是自身探索能力半径的扩大。

从各种角度去观察大山,也是从不同往日的角度在观察自己,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之中,置身于充满挑战的山林中,置身于抛却社会属性的人群中,这样的时刻,我又是怎样的我?这样几乎可以说是逃脱种种标准、丢掉各类标签的时刻,会很容易让我放松下来,那我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而这样的时刻,我似乎也很容易放下一些执念,因为很难在这样的场景下再“自我”,几乎不再被凝视或者自我凝视,而是每时每刻都任由“他者”闯入,不论是不可预料的路况,还是会遇到的新的人,应接不暇,冲击着那些往日里盘桓在心头的困扰,也许这是在逃避,但是反倒是让我生出更多勇气去面对,未必能解决问题,却也许可以使得问题不再算是问题,而是随风飘散在山川湖海中了。

也许也就是在提醒我,活在此时此刻吧,放下宏大叙事,去专注地爬一座又一座我想爬的山就可以了。

也可以让我意识到,我真正舒展的状态是怎样的,而往日里我又多少地方都是在压抑自己真实的一面,或为迎合他人的标准、需求,或为照顾他人的感受,或为满足他人的期望,我让度了多少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

所以,跟着自己的心走吧,去做自己真的喜欢的事情,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人和事身上,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评价,而不是为所谓的主流的评价体系削足适履,而不是不断压抑真实的自我。凡事都先自己的感受为先,问问自己舒不舒服,快不快乐。

自我探索之路漫漫,是痛苦的,是在不断地否定和拉扯中进行的,但是正如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的这段:

据说,当马克思被问及“在必将到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会变得怎样”时,他回答说:“我是在阶级社会的污染中成长起来的一个被历史规定的存在,未来社会里的人的面貌,只有在那个社会里出生成长的人才可得知。”
“我”,总是过渡时代的产物,总处于半途之中。没有必要否定过去的自己。正是因为过去的局限、过失以及“别扭”,才有今天的自己。原谅过去的自己,与那个自己和解,将那个自己怀抱在“我”的心中就好。
很久以前,在我还年轻时曾经写过:“所谓成熟,就是自己体内接纳他者的吃水线的水位升高。”这个想法至今没变,令自己也吃惊。可是,比起当时,同样一句话也更有实感了。
往昔之我,已成“他者”;未来之我,亦为“他者”。

那么我也会不断与旧我做斗争下去的,也学会接受自己,不管是新我,还是旧我。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