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7E905FB9-C215-4F78-A96D-844A6DE4D515-31830-00006C2AEA389800

人只有一生,却能够通过文字,去体味他人生活中的苦乐。正如《东京八平米》中的这段话:“电影是一个捷径,让你透过荧幕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事和各种各样的人。”电影如是,文学作品亦如是。

虽然我肉身被困于格子间,但是我却可以跟随着喜欢的作者,用她的视角去出走,去观察这大千世界不同的生活,这不也是扩宽生命的一种途径吗

起初是把《藏地白皮书》当作言情小说来看的,读完却发现收获比我预想得要多得多。

其间自有真性情在,任它外间风雨琳琅

作者身上的很多特质,正是我很渴慕的,而我突然发现我身上居然也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之前我并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它们,甚至我还自我厌弃过,而这样的言语,这样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种支持,算是一套话语体系,让我更好地去认识自己,也让我知道可以如何去阐释自我。

这样的来自远方的支持,也让我渐渐明白,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书中很多幽微的心思我都太能感同身受了,对主流评价体系的厌倦,对所谓的成功的定义的怀疑,被两点一线生活磨掉的热血,重新踏入自然中的找寻,抛却社会身份的冒险……原来我很多不知如何与人言说的曲折的心路历程,作者也都曾有过,这样的瞬间,我不再感到孤单,而是意识到在彼时彼刻,有人与我在并肩作战,一同抗争。

其实和作者一样,一直以来我内心也有很多反叛的部分,但是我过去总是下意识将其隐藏起来,藏在沉默背后,藏在温和背后,而接下来,我想把我骨子里的这些“不合时宜”,通通都表现出来,表现出我的态度、我的立场,而不是含混不清地想要保持所谓体面,我无需温柔、乖巧和顺从,更无需去压抑自己去博得任何人的喜爱

所以我也实在是不必去融入某些圈子,不必去削足适履,不必去过度适应环境,甚至被环境模糊了原本的面容还不自知。我应当要做自己,走自己发自内心认可的路,去在途中遇到同路之人

保护好自己的小小天地,其间自有真性情在,任它外间风雨琳琅。

高等教育、世俗标准的好工作和中产的生活,这些东西就像猪八戒的珍珠衫,使我迷惑于它炫目的光彩,又不知不觉地被它束缚。它不停地诱惑和鞭策着我:投资,储蓄,一年两次出国旅行,买一幢大房子,生两到三个小孩……渐渐地,一切都变了。身边的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赞美着名牌包、跑车、会员制俱乐部和五星级酒店。
对物质的信仰超过了诗歌,做梦是不切实际的表现。我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那种勇猛无畏的生机和活力,成长为不动声色的大人,而我的世界也最终变成了他们的世界。就在此时此地,我终于明白以往摆出的姿态都是自欺欺人——不,我根本没有成功地抵抗住平庸乏味的生活。比这更糟的是,它反过来将我变成了一个平庸乏味的人。
小时候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却似懂非懂——“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现在我懂了。开始怕了。对于死亡的恐惧摄住了我——精神与理想的死亡。还好,还好我还不算太老,仍有改变的可能;还好灵魂并没有消亡,只是沉寂。——《藏地白皮书》

我也要继续写下去,保留这样一片自由的小天地

我曾经在接受杂志访问时说过最欣赏傅真的正义感、不做作和她独立的思想,可是还有一样同样重要的优点没有提到:她的写作天赋。在大大咧咧的性格背后,她却有着极为细腻的文笔。从2006年初到现在,她一直坚持在博客上写作。就算MSN Space被迫关闭了,她还是决定自己花钱租网域名和服务器来维持博客的更新,只是为了保留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她每一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这一份荣誉足以让我骄傲一辈子。——《藏地白皮书》

不由得感叹他真的懂她,我也要继续写下去,保留博客这样一片自由的小天地

去行动起来,也许就会慢慢发现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

回看过去一年我在写作上的探索,从不敢下笔、不知写什么,到有无数的创意等着去实现;从各种抽象的害怕,到思考如何优化输入、输出流程这样具体的小问题;从只知道写公众号,到把世界上主流的内容平台都大致调研了一遍,甚至还发现了链上的博客平台;从不知世事、高高挂起的2G网民,到主动搭建自己的RSS阅读器,在世界各处找寻信息源;从只知沉溺于古典文学的风花雪月,到透过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一窥真实社会的阴暗与残忍;从毫无意识地只说被允许说的,到意识到原来存在很多不得不为之的自我阉割,在这个底线下却仍愿意再尽自己之力再推进一点点……这些不都是收获吗,看到自己的这些小进步,生活才不至于完全陷入虚无之中

之前总是会担心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不论是在生活中的交流,还是在网上的写作,都尽量温和再温和,很多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我都没说,或者弱化了。之后要更加勇敢地表达,打破原本那个小慢,不论是在自己心里,还是他人眼里的,我不要总是循着之前的舒适区去做表达,那样写一篇和写一百篇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罢了,我要写新的我,而不是写那个别人期望中的我、想像中的我。

我似乎比之前更明确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也不会只是随波逐流地去尝试或者融入什么了。

今年要继续探索的是如何建立一个较为稳固的输入和输出系统,这样才不会因为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就完全打破之前的节奏,就是说至少会保持住一个有生存意志的底线状态,大概会包括这些流程:浏览碎片信息、找书、读书、写感受、发布碎片想法、集合成长文、与人交流……要让自己能够轻松地接触到这些能给我动力的文字,让这些事变得和洗脸、吃饭一样的稀松平常,要形成自己稳固一些的小世界,这样我才能以一个比较平稳的心态去迎接更多挑战

而对于相关新技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大概也是因为,我觉得新事物中,受到旧的那套体系的干扰会少一些。我认为许多工具背后是蕴涵着一套思维方式的,选择什么工具,也许就是认同了其中的价值观。正如詹雨安所说:“一旦你将某种做事的方法和哲学融入到工具的设计,那么当你在普及工具时,也等于是普及了这些方法和哲学。”很多变革在技术这个领域来推行,阻力是要小很多的,更新迭代和规模化都可以很迅速,反馈也很及时,链条很短,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掉冗余而古板的体制、官僚的干涉,可以将个人的创造力放大,在其间我甚至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极客精神,以及理想主义,这些都十分让我着迷,日常中有太多不可说的无可奈何,在这其中我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仿佛有新的世界在前方。

对我而言,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围绕内容创作来展开,输入与输出,阅读和写作就像是我的定海神针,重新让我找到对于生活的一点点掌控感,甚至是慢慢地有了合适的节奏,在其中我是自由的,有广袤的天地等着我去踏足

记录即反抗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