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互联网的普及让创作和表达这件事要比纸媒时代要方便得多,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但是眼下移动互联网端的生态很明显已经非常差了,各个内容平台各种争夺流量,显得愈加封闭与排他。风口也是收缩得越来越紧了,不可说的太多了,让人觉得非常压抑。
算法也在每时每刻算计着人们宝贵的注意力,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十几秒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刺激,刷不到尽头,劣币驱逐良币,这也导致各种博人眼球的引流手段层出不穷,有的平台甚至会有意去推一些引起对立的话题,来煽动情绪以获取流量。
博客是一块还算清净的地方,能够相对自由地去表达。而且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属于自己而非平台,有排版自由,有删改自由,有检索自由,也有超链接自由。
在我看来,超链接就是互联网的基本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是我们每个人应拥有的权利。读博客时链接的不断跳转,于我而言,与以书找书的快感很相似,也是不断地在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是涉猎新领域、新知识的好渠道。
也正如左耳朵耗子在《文章传播的姿势》中所说的:
互联网是开放和共享的,不是封闭的。
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被rss feed到各种阅读器中,我希望我的文章能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被搜索引擎所检索到,我希望我的文章能被修改。
我希望我的文章能成为生态圈的里的一部份。所谓生态圈是相互融合,不是唯我独尊。这个和做开源软件的道理一样,开源软件不是把源代码开出来就好了,而是要去和已有的其它软件互相兼容,互相支持,这本就是软件设计的真谛。
我希望我的文章是被检索的,这意味着,就算文章写过了好多年,它依然可以被检索到,而不是在社交圈上被大众转了3-4天后就完了,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今天的酷壳(CoolShell.cn)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了,然而里面的很多文章依然在被转发着,在被搜索着,在被重复阅读和被人推荐着,文章不断地被后来的人阅读。这就是被检索被共享被转载的好处。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的文章和观点是有讨论的,希望我的文章能被指正和批评,最好是引发讨论和思辨,这样才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交流中成长。很多时候,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而引发的讨论和思辨才更有价值。
我私以为,信息的传播正确姿势,是被检索、讨论、引用、整理、补充和更新,而不是社交网络的转发、点赞、粉丝、订阅和打赏。
我固然也喜欢与朋友碰面相聚畅谈,但是我仍旧认为,通过一个人的文字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他,尤其是看一个人更新了许多年的博客,就仿佛会觉得和这个人已经交谈了很久一样。所以对我而言,认识新朋友的话,通过长文,通过一个人的一些文字记录来了解他,要比在饭桌上的相聚要深刻和高效的多,反倒是能接触到更广阔和多元的视角,也可以摆脱地域甚至国籍的束缚,也不囿于时间与地点,简直是可以说是非常畅快淋漓了。
我很喜欢刘未鹏在《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中的这段描述:
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几乎全都是长期用博客记录想法的人,因此,和他们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即便素未谋面也能坐下来就聊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博客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潜力要远胜于原始的交谈方式?
很简单,第一,博客无地域限制,整个互联网上从A到B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而传统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则受到地域限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即如果按照以前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却做到了“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当我看到一个写了好几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后我仿佛和这个人交谈了很久,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我大概是一个可以从真诚而有力量的文字记录中获得勇气的人,就会让我想通很多事情,也许是变得更豁达了,也许是看到了我理想的未来的生活、工作状态,也许是看到自己的许多小心绪也有人曾有过共鸣,也许是看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走的路已经有人在走,并且走通了,从而获得鼓舞,也许是发现世界真的很宽广。
所谓的社交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这样简单,我想要的是遇到同路人,想要是好奇心的碰撞,想要的是我在探索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也遇到同样走在这条路上的对方,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和举着灯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逢,我们在某个节点,在彼此身上认出自己,我们分享对这个世界差不多程度的不满,我们身上有不同程度的残缺与失忆,但是仍旧没有放弃。
环境变幻莫测,这大概也是这不确定生活中的一丝确定性了。
习惯于独来独往,习惯于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我,也总算是渐渐学着重新打开自己的心扉,重新拾起笔,学习着去记录与分享,去表达真实的自己,去与人类建立链接,甚至去主动找寻志同道合之人。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关于“他者”有这样一段叙述:
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他者”的存在。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
而我遇到的这些朋友,让我有勇气去消除“自我”,让我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让我不至于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不至于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
在一些我迟疑的分叉口,或者想要放弃的低谷,他们带给我太多的鼓励与肯定,会让我感受到,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对抗。于是像我这样的人,居然也敢于去迈出一步又一步,一点点走出自己井底的小世界,在拾六便士时,也抬头看看天。
日复一日地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打工,有时候会觉得很迷茫和虚无,但是想起来还有写作、画画这样让我如此有热情事情存在着,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存在着,我还是会打起精神好好生活和工作,继续做我热爱之事,继续赚钱、存钱,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选择,可以更自由地做我喜欢的事情,可以实现曾经的小梦想。
记得来时路,继续写写画画下去,继续记录与分享。
最开始知道xLog是看了Pseudoyu的这篇《周报 #25 - 基于 Crossbell 的个人信息输出与同步系统》,了解到 Crossbell现在已经有了 xLog、xSync、xChar、xFeed 等好几项应用。
后来无意中看到DIYgod发的这条关于xLog的动态,点进主页,发现这位便是xLog的创始人,于是便引起了我的好奇,接着就读了他的这篇《第一个开源链上博客系统 xLog》,其中对于xLog的功能、技术实现、存在问题、未来计划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我不想让我珍贵的数据被中心化平台绑架,又不想麻烦维护一个数据库或服务器,它需要兼顾数据所有权和便利,所以我选择了区块链。
xLog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开源博客系统,使用Next.js + Tailwind CSS + TypeScript + TanStack Query构建。所有博客数据,包括网站配置、文章、关注、评论、点赞等,都由你签名并存储在区块链上,以 NFT 的形式存在,只能由掌管私钥的你自己控制。你可以在区块链上关注你喜欢的博客,评论、点赞文章或把文章铸造为 NFT。高度可定制,自定义域名、导航栏、自定义样式等。
区块链使用的是专用于社交活动的 EVM 兼容区块链 Crossbell,速度更快且gas免费使用。还能与 Crossbell 其他生态项目无缝衔接,比如你就可以在 Crossbell.io feed 上以信息流的形式查看你订阅的所有 xLog 的动态。
每个博客都是一个属于你的 NFT,它的配置和文章都以符合 Crossbell 规范的格式存储在 NFT 中。创建一个博客就是 mint 一个 NFT,发布一篇文章或一条评论就是对 NFT 增加一项内容,关注一个博客就是修改你的关注列表 NFT。它是完全开源的,如果感兴趣可以直接去 GitHub 看源码。
又看了Songkeys的这篇《五分钟拥有一个区块链和 IPFS 上的去中心化博客》,在其中有对于xLog的一些简单的介绍,也在搭建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步骤:
xLog是基于 Crossbell 区块链的一个应用产品。底层技术框架是以太坊(Ethereum)、星际文件系统(IPFS)、专为社交内容创作打造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等。
简单来说,你的信息存于区块链上(意味着安全和永久);你的隐私受到保护;链的生态又让社交交互变得充满无尽可能。
在每篇文章的页尾,你可以看到该文章的交易 hash,IPFS 链接等 Web3 信息。简直太酷了。在设置页面,点击 Export data 栏,你可以一键导出所有用户数据,当然包括你的博文,甚至可以是以 Markdown 格式保存良好的。
于是我就跟着这篇教程开始在区块链上搭建自己的网站:
首先要准备一个钱包,我选择了一个用的人比较多的Metamask ,去它的官网安装一个浏览器插件就可以,记得要把助记词记住。
因为在区块链上进行活动需要手续费,Crossbell 区块链的手续费是 $CSB ,目前在Faucet可以免费领取一小笔$CSB。然后在address这一栏填进去自己的0x地址,0.02CSB就到账了。因为是初次接触这些,所以有的概念和步骤不是太清楚,还好有GPT,非常耐心地解答了我的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下图是一些我提问的过程。
在xLog的仪表盘中创建一个新站点,还可以更改头像、横幅、域名等等,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写作啦。
使用下来感觉xLog还是蛮不错的,搭建成本比较低,默认主题就蛮好看的,在各端打开体验都蛮好的,功能也基本满足现阶段我对于博客的一些需求,可以自定义域名、主页、导航栏等,无论是创作、修改,还是评论、点赞和赞赏都很方便,可以支持MD文件导入,也可以MD格式一键导出,最重要的是,其中的所有数据都是由自己掌握的。
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创作博客的地方,同时还是一个社区,有着不错的交互生态,还可以与一些其他相关项目无缝衔接,以及文章用内网也能打开。创始人DIYgod在这期播客中说,他每天都会去社区看一看大家写的文章,然后点赞、评论等等,想要社区更有人情味一些,他觉得如果在写博客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去看,也许会更有动力一些。
我在写下第一篇博客《周报 #1 - 艺术、好奇心与代码之外》之后,没想到居然还得到了点赞和评论,开心!
继续写下去,继续愉快探索!
最后,这是我的xLog博客访问地址:https://hellotangman.xlog.app/, 内容会包括我读书心得、摄影作品、编程学习、写写画画、户外徒步、访古见闻等,跟着好奇心,去探索我觉得酷的东西。希望以电子报分享所见所思的方式,结识更多朋友,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