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you是骗你的,但马原真的来了😭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 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意识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为前提
(2)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第一,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哲学意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客观世界永恒的普遍的特性。只要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就必然得出世界具有永恒发展的客观性的结论。因为发展根源于世界的普遍联系,而普遍联系又是永恒的,所以发展也是普遍的,永恒的。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必然性,从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相符合的程度。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会相应的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
(1)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2) 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制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计时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所以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究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性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这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这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他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大。
(1)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2)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
(3)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
(4)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5)第五种是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 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变化
4. 经济调节机制和积极危机形态的变化
5. 政治制度的变化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 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的过渡。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地对待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