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的后现代档案学: 回声、涟漪与暗流》(夏翠娟,2025)指出,后现代思潮对档案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以 " 档案记忆观、档案与身份认同、档案信任论 " 等为核心的 " 后现代档案学 "。这种理论范式超越了传统档案学对物理客体的保管,转而关注档案的社会建构性、动态性和其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作用。在数智时代,这些后现代档案学思想的 " 回声 " 仍在持续,其对档案本质、功能和价值的重新理解,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数字时代档案的新视角。同时,档案学也积极拥抱新技术,拓展了与 " 数字人文 " 和 " 计算档案学 " 等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的 " 涟漪 " 效应。
文章对数智时代深层挑战的警示——那股潜在的 " 暗流 "。这股 " 暗流 " 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特别是 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 " 元宇宙 " 等技术高速发展所引发的社会与人文危机。当 AIGC 可以瞬间生成以假乱真的文本、图像、音视频,当 " 元宇宙 " 构建的虚拟世界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时,我们正面临着:
真实消融: 信息的真伪界限日益模糊,难以辨别。
信任崩塌: 虚假信息泛滥,权威性受到质疑,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下降。
价值虚无: 内容生成成本趋近于零,海量信息充斥,知识的稀缺性和价值感被稀释。
意义消解: 算法推荐和预设可能限制了人类的认知,甚至影响个体和集体意义的构建。
这股 " 暗流 " 的哲学根源,可追溯至后现代主义对 " 真实 " 的深刻怀疑。当福柯揭示知识与权力共谋,当德里达解构文本的单一意义,当波德里亚提出 " 拟像 " 概念,认为模拟物可取代真实,甚至创造 " 超真实 " 时,我们对 " 真实 " 的认知基础就已经动摇。数智时代,正是将这些哲学思辨,以具象化、规模化、自动化、超逼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作为传统上被视为 " 知识殿堂 " 和 " 信息守门人 " 的图书馆,我们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收集、组织、保存和传播 " 真实 " 的知识和信息。然而,当 " 真实 " 本身开始消融,当 " 信任 " 因信息泛滥和虚假而崩塌,当海量信息充斥且其生成成本趋近于零时,知识的稀缺性和价值感何在?当算法决定我们看到什么,甚至生成我们看到的内容时,人类的 " 意义 " 构建是否被预设和消解?
这直接挑战了图书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
本体论危机: 什么是图书馆的 " 馆藏 "?AIGC 生成的内容算不算?" 元宇宙 " 里的虚拟数字藏品算不算?如果一切皆可生成,那么 " 人类创作 " 的独特性和价值何在?
认识论危机: 图书馆如何帮助用户在 " 真假难辨 " 的信息洪流中获取 " 知识 "?我们传统的 " 信息素养教育 " 是否足以应对 AIGC 和深度伪造带来的挑战?我们如何确保用户获取的知识是可靠的、有价值的?
面对这股 " 暗流 ",图书馆不能仅仅停留在 " 回声 " 和 " 涟漪 " 层面,即被动地适应和拓展现有服务。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进行一场深层次的 " 重铸 " 与 " 再定义 "。
从 " 信息守门人 " 到 " 意义构建者 " 和 " 批判性思维引导者 ":
传统: 我们提供信息,用户自行解读。
未来: 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图书馆不能满足于提供信息,更要帮助用户理解信息、批判信息、并从信息中构建个体和集体的意义。这意味着信息素养教育将从 " 如何检索 " 转向 " 如何辨别、如何评估、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创造 "。我们需要培养用户对 AIGC 内容的识别能力、对算法偏见的警惕性,以及对信息背后权力关系的洞察力。
构建数字时代的 " 信任锚点 ":
挑战: 传统信任基于物理载体和机构权威。数字时代,信任需要新的技术和机制保障。
实践:
区块链的应用: 借鉴档案学界的探索,图书馆应积极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馆藏溯源、版权管理、数字资产(如 NFT 馆藏)真实性验证方面的潜力。例如,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生成基于区块链的 " 数字指纹 ",确保其不被篡改,并记录其完整的流转和使用历史。
" 人类认证 " 与 " 过程透明 ": 在 AIGC 内容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图书馆应强调内容的 " 人类创作 " 属性和 " 创作过程 " 的透明性。我们可以开发工具或标准,标识哪些内容是人类创作,哪些是 AI 辅助生成,哪些是纯 AI 生成,并尽可能提供生成过程的元数据。
多源交叉验证平台: 推动建立跨机构、跨领域的数字信息验证联盟,共同维护数字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图书馆可作为其中重要的节点。
重构 " 知识 " 与 " 价值 " 的定义:
挑战: 当 AIGC 可以大量生成内容时,知识的稀缺性和价值感被稀释。
实践:
强调 " 人类智慧 " 与 " 原创性 ": 图书馆应更积极地策展和推广那些体现人类独特思考、情感、创造力的作品,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举办 " 人类创作之美 " 系列展览,强调作品背后的思考过程、情感投入。
社区共创与共享: 鼓励和支持社区成员参与知识的生产和共享,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促进人际连接、思想碰撞和共同意义构建的物理/虚拟空间,以此对抗 " 价值虚无 " 和 " 意义消解 " 带来的个体孤立。
" 体验 " 与 " 情感连接 " 的价值: 在 " 元宇宙 " 等虚拟空间中,图书馆可以探索提供沉浸式、情感化的知识体验,让用户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与知识、与历史、与他人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信息层面的价值。
夏文对 " 真实消融 " 的担忧,促使我重新审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图书馆学界的基本假设:图书馆能否,甚至应否保持 " 信息中立 "?
传统上,图书馆被视为中立的信息提供者,不偏不倚地收集和呈现各种观点。但在一个 " 后真相 " 和 " 真实消融 " 的时代,这种 " 中立 " 是否可能?当虚假信息、仇恨言论,甚至由 AI 生成的 " 伪知识 " 充斥网络时,图书馆如果仅仅 " 中立 " 地呈现,是否就意味着对这些 " 暗流 " 的默许,甚至成为其传播的帮凶?
在某些核心价值上,图书馆必须放弃绝对的 " 中立 ",转向 " 价值立场 "。
捍卫科学精神与事实真相: 图书馆应明确立场,捍卫基于证据的科学知识和可验证的事实真相。这不意味着我们去审查所有信息,而是通过更强的元数据、背景信息、批判性评估工具,帮助用户识别和理解信息的来源、偏见和可信度。
倡导批判性思维与多元对话: 真正的中立并非不加选择地呈现一切,而是提供足够多元的、高质量的信息源,并创造条件让用户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对话。图书馆可以主动策划专题,呈现不同视角,但同时提供评估工具和引导,帮助用户形成自己的判断。
维护数字伦理与社会正义: 作为公共机构,图书馆不能对 AI 算法的偏见、数据隐私的侵犯、信息鸿沟的扩大视而不见。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数字伦理的讨论和倡导,成为推动数字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这股 " 暗流 " 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问题,而是关乎图书馆作为社会基石的存续与意义。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但更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其深层影响,并积极探索图书馆在 " 暗流 " 涌动中,如何重铸 " 真实 " 的锚点,重建 " 信任 " 的桥梁,并重新激活 " 价值 " 与 " 意义 " 的生命力。这,将是我们这一代图书馆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