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P 强调通过概念笔记的层级梳理,探究不同概念间的联系,以增强对复杂知识的理解。
INKP 系统基于三大核心原则:
一切以"用"为主:记笔记是为了用,不用的笔记没有价值
以"主题"为核心:主题即项目,记笔记的目的在于支撑主题
建立习惯:定期回顾、整理、应用和归档
INKP 系统由四个核心模块组成:
I (Inbox):收集箱,用于收集零碎信息
N (Note):笔记库,存放完善的参考笔记
K (Knowledge):知识库,将笔记主题化组织
P (Project):项目库,实际的输出和应用
功能定位:收集任何时刻、任何方式得到的零碎资讯
操作要点:
用关键词记录,快速捕捉信息
不需要完整结构,重在及时收集
定期清理,避免信息堆积
实践建议:
使用手机端工具快速进行随时收集
为每条信息标注关键词,便于后续整理
设定固定时间进行 Inbox 清理
功能定位:存放从 Inbox 中经过整理的完整笔记
特征要求:
具有完整的时间、标题及脉络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
结构清晰,便于引用
整理流程:
从 Inbox 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
补充完整的背景和脉络
标注来源和时间
功能定位:将 Note 中的笔记主题化组织,是系统的核心
组织原则:
围绕特定主题或用途组织
通过链接引用相关的参考笔记
形成知识网络,支撑项目需要
构建方法:
识别常用的主题领域
建立主题笔记框架
将相关的参考笔记链接到对应主题
定期更新和完善主题内容
功能定位:实际的输出和应用场景
应用形式:
文章写作
演讲准备
工作报告
学习总结
收集:将零碎信息快速记录到 Inbox
完善:整理 Inbox 内容,形成完整的参考笔记
整理:将参考笔记按主题组织到 Knowledge
应用:基于主题笔记进行实际输出和应用
归档:对已充分使用的笔记进行归档或删除
针对概念笔记的处理,INKP 提出了专门的消化方法:
原文摘抄:记录原始信息
记出处:标注信息来源
写启发:记录个人思考
举例子:提供具体实例
找联系:建立与其他知识的连接
Obsidian 实现方案:
建立四个主文件夹对应 INKP 模块
利用双向链接建立知识网络
使用插件增强功能(如日记、模板等)
Heptabase 实现方案:
利用白板功能可视化知识结构
Journal 功能对应 Inbox
卡片系统对应 Note 和 Knowledge
flomo 实现方案:
使用标签系统区分不同模块
通过 #inbox、#note、#knowledge 等标签分类
利用回顾功能定期整理
目标导向明确:以实际应用为目标,避免无效积累
结构清晰:四个模块各司其职,流程明确
知识流动:实现从收集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灵活适配:可在多种工具中实现
学习成本较高:需要时间建立习惯和流程
维护工作量大:需要定期整理和回顾
适用性局限:更适合专业研究者和内容创作者
工具依赖性:不同工具的实现效果差异較大
从简单开始:先建立基本的四个分类,逐步完善
选择合适工具: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笔记工具
建立习惯:设定固定的整理和回顾时间
重视应用:确保知识能够实际输出和使用
建立模板:为不同类型的笔记建立标准模板
使用自动化:通过工具的自动化功能提高效率
定期评估:评估系统的使用效果,及时调整
知识网络:重视知识间的关联,建立知识图谱
问题1:Inbox 信息堆积
问题2:主题笔记难以建立
问题3:系统维护负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