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周五,儿子所在的学校大约下午3点放学。为了听卓新平研究员、教授的讲座,我跟孩子的老师请假,提前将儿子接出学校,带着他一起去听了主题为“数字时代的人论:前沿讲座系列(第二季第二讲)”(下午3点开始)。
卓新平研究员的讲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导论:人的进化与形成;一、人之来源:猜测和发现;二、人与数字、符合;三、人是机器;四、数字时代特色及其人类生存;五、人与人工智能:机器或人?结语。
其主要核心观点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语言、符号都可以数字化),对人的理解需要从客观、主体、整体性来分析;在客观浩瀚的宇宙中,人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意义在于其主体存在、社会群体的存在。人及其地球,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也是非常微小。而对于人而言,无我则无意义,宇宙没有表达自己的意义,一切都是人的存在、观察、发现、理解。人的意义在于人的世界及其生存方式的建构。宇宙或许是物自体(不可认知),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只是无限地接近、把握其真理;人是探索未知的存在,人的智慧在于维护、延续其存在,而不是自我毁灭。其中,卓新平研究员曾讲到,语言是符号,而符号是可以数字化的,即语言可以数字化,人类的文化可以数字化。
讲座结束后,卓新平老师非常和蔼;儿子自己主动问了卓新平老师一个问题(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听清卓新平研究员和儿子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为儿子的转述):语言符号和语言的读音,哪个先出现啊?儿子说,卓老师的回答是说,语音和符号是同时出现的,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其实鸡和蛋是同时出现的。
讲座结束,我们回家了。晚饭时刻,妈妈表扬儿子敢于问问题。儿子问我,卓老师说,语音和符号是同时出现的,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为什么这么说啊?
儿子,你知道吗,卓老师是国内顶尖水平的学者,但他看起来也是非常和蔼、谦和,没有什么架子,没有高高在上,而你之前见到的诸多看似普通的人,如李秋零教授等,也都是国内顶尖的学者;或许,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是知道自己知道的少,不知道的更多,因而表现得非常谦虚。同样,我也认为,我的理解只是我个人目前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不一定对,仅供你的参考。或许,很多时候,对于问题,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探索问题之答案的那个过程。
卓老师的观点或许是,语言的符号和语音是同时出现的。设想一下,如果在原始部落里,我和你一起去打猎。看到一个部落从来没有看到的动物“兔子”时,我们光画一个符号,没有读音,大家还是没有交流,因为兔子的符号,如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音,则我们指称兔子时,就有不同的读音,没法交流。因而,同一个符号,尽量保持一种读音,方便交流。同样,如果一个语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符号对应,例如,对于Tuzi、/ˈræbɪt/等读音,可以有千千万万种符号来对应,那么,当别人念Tuzi或/ˈræbɪt/时,你并不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看,语音和符号的关系是同时存在、出现的。
科学上的研究似乎说,比较接近于鸡的动物是鸟,而鸟是从恐龙进化而来。
就科学角度看,对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般的看法是,先有蛋后有鸡。从科学的进化论的角度看,一只接近于鸡而不是鸡的鸟类,生了一个蛋,这个蛋基因突变,演化出了一只鸡。因而先有蛋后有鸡。另一种看法是,先有鸡后有蛋。只有当一个动物演化为鸡,它生的蛋才是鸡蛋,而不是恐龙蛋或鸟蛋。因而,先有鸡,然后才有鸡蛋。
卓老师的看法似乎是,鸡与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是同时存在的。如同最基本意义上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母亲生下孩子,该女子才称为母亲,而孩子才成为母亲的孩子。鸟生的蛋是鸟蛋。这只由蛋的基因突变而成的“鸡”的动物,当它还没有生下鸡蛋时,它还不是鸡,只是鸟与鸡之间的物种;当鸡生下蛋的时候,它才成为鸡;而这只鸡生下的蛋,才称为鸡蛋。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就是卓老师所认为的,符号和语音之间的关系,如同鸡与蛋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对于符号和语音之间的关系,我想补充一点看法。对于语言的产生,柏拉图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产生方式:一种是神创造的,最终被人知晓,融入到人类文化中,这种看法可以理解为,语言中部分词语是自有的;另一种认为,语言符号是人们之间约定的。类似于前面提到的,打猎时碰到某个动物,我们看见兔子凸凸地跑,或许就约定地念成Tu或/ˈræbɪt/了;此时,可以理解为,语言中部分词语是人们之间约定而成的。
当然,如同卓老师讲座的内容对可能性的敞开一样,我们也应该拥抱各种可能性,我的回答只是可能性的解释之一。
参考:
1.数字时代的人论:前沿讲座系列(第二季第二讲):
“数字时代对人的理解” ,主讲人:卓新平研究员, 与谈人:王晓升教授。
2.可参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