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a month ago

医院里的那三天

如果你是自然分娩,你可能需要在医院住两晚;如果你是剖宫产或者出现了其他的分娩困难,你可能需要在医院住3到4晚。历史上女性曾经一度需要在医院住满一周甚至10天来恢复身体,但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的保险公司特别苛刻,我有个朋友建议我等到后半夜再生,这样就可以在医院多住一晚(尽管医生确实可能很晚才来检查你的开指情况,但朋友所说的这种自控力,我肯定是没有的)。
根据每个人的个性以及医院条件的好坏,有人认为在医院生孩子应该还不错,但有人也许就会比较沮丧。住在医院的一个好处就是一直会有人来照顾你,帮你解决有关孩子的问题。如果你想母乳喂养,医院会为你提供通乳师,还会有护士不断来检查,确保你没有失血太多、孩子一切正常;不好的地方就是医院毕竟不是家,你不可能想用什么就有什么,所以你会感到受拘束,而且医院的食物通常会比较难吃。

给新生儿洗澡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上覆盖着一层物质。具体是什么我不想细说,大部分其实都是血,还有一些羊水,以及在子宫里保护孩子不受感染的胎脂,一种类似蜡一样的东西。孩子出生后有人会建议你给他们清洗一下。
我还记得一个护士在佩内洛普出生一天左右尝试教我们怎么在浴盆里给孩子洗澡。我们当时很仔细地看了,但感觉换成自己肯定还是不会洗,还是等她长大了自己洗吧。就这样撑了两周,最终还是败给了她小拳头上脏兮兮的奶渍。我至今还记得那次洗澡,那个吓傻了的小宝宝估计直到现在都还没原谅我们。
在过去,在孩子刚出生甚至还没递给妈妈的时候就给他洗澡,其实是很普遍的做法。后来不这样做了,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婴儿出生之后让他迅速和母亲肌肤接触,让母亲和婴儿单独相处几小时,变成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做法。母婴肌肤接触的其中一个好处似乎是刺激母亲乳汁分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也随着推迟几小时再给新生儿洗澡而增加。既然没有一个迫切需要给孩子洗澡的原因,等一会儿再洗也没有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担心洗澡会影响婴儿的体温。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体温。给孩子洗澡,尤其是把他从水里湿漉漉地抱出来的时候,可能会让他着凉。没有什么数据可以证明这个说法。那些关注了新生儿洗澡的研究也没有发现洗澡对孩子体温会有持续的影响。但有一些数据表明,用海绵给婴儿洗澡会让孩子的体温在洗澡时以及洗完后的短期内发生变化,因为用海绵洗澡的时候,孩子湿漉漉地裸身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更长。体温变化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有可能会被家长误解成感染,从而导致其他不必要的医学干预。因此用澡盆给孩子洗澡是医院的通行做法。
洗澡不是坏事,但除了一些可以基本排除的因素,我们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原因需要给孩子洗澡。用布就可以擦掉孩子身上大部分的血迹,芬恩当时在医院就没洗澡。

割包皮

男性割包皮是通过手术把阴茎前部的部分皮肤去除。割包皮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古埃及,直到如今在很多社会中这种做法还是很普遍,至于为什么需要割依然不是很清楚。目前流传着很多说法,其中最有意思的据说是有个国家的领导人生下来没有包皮,所以他就命令国内所有的男性也都割掉。
不同地方的人出于不同的原因会给男孩割包皮。对男孩几岁需要割包皮说法也不一,有些地方依据传统把割包皮作为男孩青春期伊始的一种仪式,在美国,通常就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割包皮。犹太人在孩子8天大的时候会举行割礼给孩子割包皮。除了割礼这样的传统做法,你的孩子可能在出生回家之前或之后的几天内就得割了。

原则上来说,一旦你确定孩子的阴茎功能正常(通常是看他们第一次小便的情况),就差不多可以割了。割包皮不是必需的手术,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欧洲人就不割包皮。

另一个风险被称为“审美风险”:残留在阴茎前部的皮肤很有可能以后需要进行更多的手术去除。尽管这个风险看上去比感染要大,但我们不太清楚这种状况究竟有多普遍。
比较少见的风险还有尿道口狭窄,也就是尿道管被压迫导致排尿困难。因为这种情况在割了包皮的男孩当中更普遍,所以这多半跟割包皮有关,但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尿道口狭窄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有限的证据表明,孩子割完包皮以后半年内,在阴茎上涂抹凡士林可以预防尿道口狭窄。
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反对割包皮的人)认为割包皮会导致阴茎敏感度下降,但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个说法。有几个关注了男人(这些人当中有的割了包皮有的没有)阴茎敏感度的小型研究(研究者的做法是用某个物品触碰男性的阴茎)显示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

大概的结论就是:无论割包皮还是没割,男人都不太喜欢别人触碰他们的阴茎。
以上是有关割包皮存在哪些风险的讨论,割包皮似乎也有好处。第一个就是可以预防尿路感染,割了包皮的男孩子不太容易被感染。大约1%的没割包皮的男孩会在儿童时期发生尿路感染,同比之下大约只有0.13%割了包皮的男孩会发生感染。因为这个差别非常显著,所以大家觉得割包皮好像真的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我还是要提醒你,这种好处单从数字层面来讲没有太大意义,你得把100个男孩的包皮全割了才能预防一例尿路感染。没割包皮的男孩也有可能会包皮过长,也就是阴茎前部的皮肤不能往后褪。这种情况就要进行相应的治疗了,通常需要涂抹类固醇药膏,或者等孩子年龄大些再去把包皮割了。总体来说,只有1%~2%的男孩长大之后可能还会因为上述情况需要割包皮,所以这很少见,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
最后两个给孩子割包皮的好处是降低感染艾滋病或者其他性病以及患阴茎癌的危险。在艾滋病和其他性病的研究当中,很多数据表明割了包皮的非洲男性患艾滋病的风险小很多,但这个结论是基于艾滋病是通过异性性交传染的前提而得出的。

血液和听力测试

医生和护士会趁你还未出院的时候给孩子再做两个测试:血检和听力测试。新生儿血检可以用来筛查很多病症。筛查的病症数目会不一样,具体取决于你居住在美国的哪个州——加利福尼亚州比较多,有61种。筛查的情况大多和孩子的新陈代谢有关,医院会测试孩子消化某种特定蛋白质的能力以及体内产生酶的能力。这种筛查方式和很多其他病症的检测方式类似,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苯丙酮尿症。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基因疾病,大约每10000个新生儿中会出现1例。患者体内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导致食物中的氨基酸无法转化。因为蛋白质里含有大量的苯丙氨,所以患者必须保持低蛋白的饮食习惯。一旦蛋白质在体内(包括大脑)淤积,会导致严重的智力障碍甚至死亡。如果孩子被确诊苯丙酮尿症,就需要对他们的饮食进行调节,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如果没有在孩子出生后尽快确诊,孩子随时可能会因为进食(母乳和配方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导致脑损伤。不筛查就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一切都晚了。类似这样的测试在孩子出生之后尤其重要。这些测试只需在孩子的脚上采一点血样,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任何需要担忧的问题(目前为止很可能是这样),你以后根本都不会再听到这种病症。
医院的人还会用一个巨大且复杂无比的机器给孩子做听力测试,有时候他们会推着仪器进来,有时候会要求你去另外一个房间测试。听力障碍在新生儿中相对普遍一些,每1000个婴儿当中可能会有1至3个出现这种情况。现在早期的听力筛查越来越受重视,这样就可以早点对孩子进行干预(比如使用助听设备),从而改善他们的语言发育,减少后面需要的干预。
你可以想象,给小孩做听力测试不同于大人,他们不会在听到“哔——”的一声的时候就举手示意,孩子大多会处于睡着的状态。做测试的时候,医生会在孩子头部以及耳廓那里使用感应器,感应器会监测在一个声音发出的时候孩子的中耳以及内耳区域是否有反应。这些测试的准确率还不错(大约能有85%),但同时也会有假性的情况出现。
有。

母婴共处一室

生完孩子在医院的这几天你会经常看到孩子,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每时每刻都看到他。生孩子很累,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和刚出生的孩子一起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前医院的护士有办法让母亲和孩子分开一段时间,好让母亲能恢复一下体力,休息几小时。但现在不像以前那样了,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亲子型的医院陆续出现。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医院都是亲子型的,但亲子型的医院有更多细节需要遵守,尤其是一个被称作“十个要点计划”的守则,目的是用来提高母乳喂养的比率。这些要点包括:除非医疗需要,不得给孩子喂配方奶;不可以使用奶嘴;给所有的待产孕妇普及母乳的好处等。在这里我对母乳喂养先不做赘述,因为后面会讲到,还有就是避免使用奶嘴这个十分有争议的做法,我在后面也会细讲。

除了这些建议以及避免使用配方奶之外,另外一个亲子型的医院必须施行的规则就是母婴共处一室。也就是除非有医疗上的原因导致婴儿必须待在别的地方,母亲和婴儿必须24小时待在一起。对你来说这可能棒极了!谁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在一起当然很美好。
生完孩子的女性通常会特别累,住院和在家相比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照料,把孩子送到育婴室可以让你充分利用医院的便利设施来好好休息,得知数据不是完全站在共处一室这一边,可以让很多妈妈放宽心。另外也许共处一室还会有一些风险,很多母亲在喂奶的过程中因为太累睡着了,你越累,越得不到休息,就会越容易睡着,从而伤到孩子。
而是母乳喂养的这部分孩子有可能会掉下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你拥有把孩子送去育婴室几小时的选择权和自由,而且你不该为此感到羞耻和难为情。如果母乳喂养对你来说很重要,没有数据表明把孩子送走几小时会打乱你的计划。如果你发现你和孩子一起睡着了,一定要求助。

婴儿体重下降

许多新手父母想不到医生对新生儿体重的变化如此重视。如果你平安地生下了孩子,接下来和医生的大部分对话将会围绕孩子的体重和喂养展开。你当然希望孩子茁壮成长,而体重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当你产后刚刚开始尝试喂奶,关于孩子体重的讨论会让人非常抓狂。你感觉自己是个废物,孩子还在你肚子里的时候成长得非常好,但现在生下来了,你简直糟透了(你并不糟!这只是你的感觉罢了)。

医院会时刻监测新生儿的体重,每隔12个小时他们就会来测一遍,然后会告诉你大致的变化。我生完女儿的第二天,他们凌晨2点来告诉我她体重下降了11%,我们必须立刻开始给她补充喂养。我当时孤立无援,困得睁不开眼睛,同时又感到莫名其妙,没有任何头绪。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就是不要让丈夫回家休息,或者退一步来说,你最好知道让丈夫回家会有风险。

既然孩子的体重如此重要,那我们就要做好准备。首先我们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婴儿出生之后体重都会下降,那些母乳喂养的孩子体重掉得更多。这个生理机制很好理解,在子宫里的时候胎儿通过脐带吸收营养和卡路里,出生以后他们必须要弄清楚怎么吃。对你和孩子来说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最初的几天你的奶量还没上来。通乳师也许对你那几滴神奇的初乳还抱有幻想,但初乳的量毕竟很少,尤其是你生第一胎的时候。

你需要谨慎对待婴儿体重下降这个情况,但同时也不要对人体的这种设计机制过度担心。监测婴儿体重的初衷是好的,体重下降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下降很多就说明喂养上可能出了问题,比如母乳喂养也许不是很成功,可能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流质,这会让他们有脱水的危险。脱水的孩子喂养起来会更困难,长此以往会是个恶性循环,理论上来讲后果会很严重,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监测孩子体重就是为了早点发现问题,这样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而想要有效监测新生儿体重需要清楚新生儿通常体重会下降多少。总体来说我们只想关注超过正常范围的部分。生物学不会告诉你孩子体重下降10%就代表出问题了,如果大部分孩子的体重会下降10%,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担心。
做了一个网站www.newbornweight.org,你可以输入你孩子的出生时间、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出生时的体重,以及目前的体重,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他在分布图上具体是哪个位置。

我生完女儿之后,医院的标准是如果孩子体重下降超过了10%,就必须给她补充喂养。但你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一标准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重是什么时候测的以及婴儿的具体情况。体重在出生之后72小时下降10%是正常的,但如果在出生之后12小时的时候下降那就有点严重了。
都是母乳喂养的孩子,喝配方奶的孩子体重下降会少一些(不像母乳,配方奶什么时候想喝都有),对比来看,母乳喂养的孩子平均在出生48小时的时候体重会下降7%,但喝配方奶的孩子只会下降3%。体重下降超过7%或者8%的非常少见。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确实超过了正常范围该怎么办?通常医院会建议你补充配方奶进行喂养或者用捐赠的母乳喂养。过去会让孩子喝水或者糖水,但那样不好。如果用上了配方奶,你也许会担心母乳喂养是不是会变得更加艰难,我当时就非常担心。这方面没有什么数据支持,毕竟把补充营养所用的那一丁点配方奶的影响单独分开来讨论比较难。但已有的数据表明,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为了补充营养而使用配方奶会对母乳喂养造成长远的影响。
医院很少会建议在孩子出生48小时或者72小时之内使用配方奶,或者进行别的补充喂养,可能在那之前你多留意孩子的体重变化会比较有用。如果婴儿的体重很快开始下降,你应该考虑一下哪里出了问题。
最后补充一点:孩子体重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脱水,但你可以自己直接观察孩子是否有脱水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排尿频率正常,没有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那他很有可能没什么大碍。相反如果你看到了一些信号,即使他体重还没下降太多,及时进行补充喂养也会好些。对于婴儿体重和喂养的过度关注已经足够让很多新手父母恐慌了(包括我自己),数据在正反两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安慰:幅度较大的体重下降可能完全正常,甚至在预期当中。所以别慌,如果你必须补充喂养,也别慌,喂就是了。

黄疸

黄疸是一种肝脏无法分解从红血球中分离出来的胆红素的症状。不仅是小孩,我们每个人的肝脏都需要分解这些物质,所以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可能得黄疸。婴儿更容易得黄疸有很多原因。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红血球的数量更多,因此肝脏分解胆红素的负荷更重。此时肝脏还未完全成熟,无法把如此高负荷的胆红素代谢到消化系统里。还有就是刚出生的那几天,婴儿普遍吃得不多,所以胆红素就遗留在了消化系统里,又通过身体吸收回血液里去。如果胆红素浓度过高,那神经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意思就是大脑会中毒),所以在极端情况下黄疸是个很凶险的病症。严重的黄疸如果不治疗的话会演变成核黄疸,造成永久脑损伤。确实很可怕,所以我们要严肃对待黄疸。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即使不治疗,黄疸都不会演变成核黄疸。黄疸太普遍了,尤其是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当中更为普遍:大约50%的新生儿多少都会有黄疸。需要注意的是从黄疸到脑损伤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胆红素浓度处于较低或者中等水平,它无法跨越血液到达大脑,因此根本没有破坏力。用相对风险值来说,美国每年大约只有两到四例核黄疸,但每周就有成千上万的婴儿因为黄疸需要治疗。治疗黄疸的手段也比较激进,医生会对很多哪怕会自行恢复的新生儿进行积极治疗,以避免任何一例脑损伤的出现。所以如果激进治疗是通行的靠谱做法,你不用太担心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

黄疸的主要症状就是婴儿的皮肤会发黄(取决于孩子本身的肤色,有时也许看起来更像橙色)。孩子皮肤发黄也不意味着需要治疗,颜色本身不能成为诊断的标准。我女儿出生4天后检查的时候,我们的儿科医生李医生说:“有人会说她看上去皮肤有点黄,但你们别担心。”对很多孩子来说,随着他们慢慢开始吃东西,慢慢长大,黄疸会自行消失。黄疸是否到了需要治疗的程度取决于检查的结果。许多医院会先用一种特别的灯去照一下,透过皮肤来估测体内胆红素的水平,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血检确认胆红素的浓度。他们也许会跳过灯照这一步直接要求血检,这个检查不需要很多血,通常就在婴儿的脚上扎一针取点血样。检查结数字越大表示情况越不好。

与婴儿体重下降类似,如何解读这些数字取决于婴儿的年龄。出生后的几天,胆红素的水平通常都会提高,所以医生会依据孩子的年龄来对比你的孩子和正常范围的数字。医生需要做的一个关键决定是胆红素的水平是否高到需要灯照治疗——也就是蓝光治疗。这种治疗方式需要把婴儿脱光(只留一块尿布),遮上眼睛,放到一个发着蓝光的盒子里。这个光会把胆红素分解成其他物质通过尿液排出。根据严重程度以及孩子对光照治疗的反应,他们待在盒子里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中间你可以把孩子抱出来喂奶)。医生通过每天一次(或许更频繁)的血检来更新情况。

一般来说,高浓度的胆红素是有害的,但是有多高就需要治疗了呢?答案依据孩子的年龄和其他的一些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医生会首先看一下孩子是低风险(妊娠周期超过38周或者不足38周但健康)、中等风险(妊娠周期36至38周且健康,或者超过38周且伴随其他症状)还是高风险(妊娠周期36至38周且伴随其他症状)。一旦他们确认了风险程度,医生会用类似之前的那种图表来决定孩子是否需要灯照治疗。如果胆红素超过了标准线,那就要开始灯照。图1-3适用于低风险的婴儿。比方说一个出生72小时的孩子如果胆红素超过了17毫克/分升,那就需要治疗了。对于高风险的孩子来说,标准线会设置得低一些,医生也会采用更激进的治疗方法。

和专门有个网站检查婴儿体重下降类似,也有个网站www.bilitool.org

会告诉你根据胆红素的水平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治疗黄疸,这是给医生用的,但你如果好奇也可以看一看。值得一提的是。
有人建议应该把指标修改得稍微宽松一些,黄疸的治疗也应该更温和一些。如果你正面临这个情况,你可以问一问医生他们在用哪个指标。非常严重或者未被治疗的黄疸很少会需要除灯照之外的其他治疗手段。最后一步就是换血,把婴儿自身的血换掉。这个过程可以救命,但只要监测及时得当,很少会严重到这一步。有些孩子会更容易得黄疸,比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亚裔婴儿或者和母亲血型不同的婴儿。血液失调会让新生儿黄疸恶化,但这种情况极其少见。跟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儿挫伤一样,婴儿体重过度下降也是一个危险因子。

◆ 早期给新生儿洗澡没什么必要,但也不至于有害。用浴盆洗比用海绵洗更好。
◆ 给孩子割包皮有一些好处,但同时也有小风险。最终的决定通常是看个人偏好。
◆ 母婴共处一室对母乳喂养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作用(无论作用是好是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决定和孩子一直待在一起,千万别和孩子一起睡着。
◆ 应该时刻监测婴儿体重下降的情况,并和预期进行对比,你可以去这个网站查询:www.newbornweight.org。
◆ 黄疸是通过血检来监测的,如果结果超过了正常范围应该治疗,你可以去这个网站查询:www.bilitool.org。
◆ 普遍建议是别急着给孩子剪脐带,尤其是早产儿;维生素K补充剂是很好的,应该用;用在眼睛上的抗生素对多数孩子来说没什么必要,但在某些州这是必须的步骤,这么做没有什么已知的坏处。
注解:Weiss HA, Larke N, Halperin D, Schenker I.Complications of circumcision in male neonates, infants an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BMC Urol 2010;10:2.
Weiss HA et al.Complications of circumcision in male neonates, infants and children.
Van Howe RS.Incidence of meatal stenosis following neonatal circumcision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Clin Pediatr (Phila) 2006;45(1):49–54.
Bazmamoun H, Ghorbanpour M, Mousavi-Bahar SH.Lubrication of circumcision site for prevention of meatal stenosis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2 years old.Urol J 2008;5(4):233–36.
Bossio JA, Pukall CF, Steele 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male circumcision literature.J Sex Med 2014;11

襁褓能促进睡眠是因为它可以减少觉醒的发生。使用了襁褓的孩子跟没使用襁褓的孩子同样更容易有第一阶段的觉醒反应(以孩子打哈欠作为参照指征),但是与没使用襁褓的孩子相比,使用了襁褓的孩子不太容易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惊跳或者第三阶段的彻底清醒。

肠绞痛式的哭,不论是否符合定义,对于新手家长来说都是令人压抑和崩溃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这种哭根本没法停止,它不像是因为饿了哭或者尿布湿了哭,或者因为累了哭。肠绞痛式的哭,婴儿的背部通常会弓起来,腿部蜷缩弯曲,好像他们的身体正遭受极大的痛苦。
如果你的孩子很爱哭,无论是不是真的因为肠绞痛,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好你自己。孩子哭闹是跟产后抑郁和焦虑相关的。父母都需要休息,那就努力找一个休息的办法,即使这意味着你把孩子丢在摇篮里自己哭几分钟,你趁机去洗个澡。他们没事的,真的,他们没事。
放心地去洗个澡,如果你真的没法离开他们,打电话给你的好朋友,让他们来帮你抱一下孩子,或者给那些孩子大一些的妈妈朋友们打电话,她们会帮你的。同时你要明白肠绞痛是有自限性的,它通常在孩子3个月左右的时候慢慢消失。肠绞痛不会一下子就好,但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有些做法也许会改善肠绞痛,但鉴于肠绞痛的原因十分不清晰,解决方案也不太好找。很多理论都是从孩子的消化角度出发,比如肠道菌群还未发育好或者是消化不了乳汁中的蛋白质。虽然这是目前主导的理论,但毕竟都只是理论而已。很多建议是跟这些理论相关的,网上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使用二甲基硅油,一种促进气体排放的药[嘉宝(Gerber)这个牌子卖这种滴液],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东西管用。
相关实验很有限,两个研究对比了使用该药物的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表明它对孩子的哭泣没有任何作用,同样可以说市面上售卖的其他草本治疗药物比如小黑水都没什么用。有两种治疗方案对肠绞痛有一些可证的效果。其中一个就是使用益生菌,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使用益生菌可以减少母乳喂养的孩子的哭泣。
这个治疗方案也不难,给孩子口服几滴益生菌即可,Gerber以及其他品牌也生产类似的非处方药,没有什么已知的副作用,所以值得你去试一试。另一个已证明可行的治疗方案就是调整孩子的饮食,或者换一换配方奶的牌子,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那母亲就调整一下自己的饮食。
尽管防止肠绞痛的配方奶通常会贵一些,但换配方奶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其中一个建议就是从豆制配方奶换成水解配方奶(大多数配方奶的牌子,雅培或者美赞臣都有这种版本)。换配方奶有用的数据大多来自一些由奶粉公司资助的研究,如果你愿意,也许这个方法值得试一试。
如果你在母乳喂养,改变孩子的饮食就有点困难了,因为这意味着要改变你的饮食。有一些数据支持母亲应该选择“低过敏原”膳食的做法。随机实验表明母亲开始“低过敏原”的膳食之后,婴儿哭闹的情况相应减少。
低过敏原膳食的标准要求是禁食所有的奶、小麦、鸡蛋、坚果,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饮食变化。偏巧我们还不知道是这几样食材当中的哪一样或哪几样导致了变化,总体来说与此相关的数据也很有限(这肯定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如果这种膳食有效,通常我们可以很快看到效果,在母亲开始改变膳食的几天内就能看到变化,所以这也许值得你去尝试一下。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做法对妈妈们来说不太友好,说不定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因为不是人人适用,所以要谨慎推荐给旁人。但妈妈们这个时段也不适合开始探索新的食谱,所以如果你没得选,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不管你做什么,孩子也许还是会没来由地哭闹。当下你可能没法劝服自己,但最终这个情况会消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也会忘记这段恼人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还会想再次怀孕生孩子)。孩子大一些之后你就能明白或者猜到他们哭闹的原因,首先你要明白缓解自身的压力和缓解孩子的哭闹一样重要。

记录孩子的数据

当我们抱着佩内洛普出院的时候,医生和护士建议我们记录她排大小便这些事项。如果婴儿不排尿,她很有可能是脱水了,因此需要密切观察她的排泄情况。这是个好建议,而且也不难做到。医生没有建议我们做一个表格去记录数据,但杰西坚持要这么做。杰西的想法是记录佩内洛普喂养和排泄的所有细节。下面是她出生后第四天我们的记录:

IMG_20241006_115000
你会注意到,有几条关于母乳喂养时间的精准以及粗略的记录,粗略的是我记的。杰西在这里还做了个小注解:爸爸为孩子喂奶和排便设立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数据记录系统,妈妈不如爸爸在记录时间上那样精确到分钟,妈妈喜欢四舍五入。

在孩子两周大到医院检查时,我们给儿科医生看了我们做的数据记录,她告诉我们不用这么麻烦。当然,那时我们和其他家长相比算是比较业余的选手,我的朋友希拉里和约翰夫妇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带图表的统计模型来观察孩子母乳喂养和睡眠时长的关系。
对于那些喜爱数据的人来说,能看到白纸黑字的数字是一件非常有诱惑力的事情。你可以找到规律:有一天孩子睡了7个小时,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之前给他喂了23分钟的奶?下次要不要再尝试喂23分钟?收集数据还有一些比较牵强的理由。由于很容易忘记孩子上次是什么时间吃的奶,所以记录孩子吃奶的时间会有帮助。

有一些很好的手机应用可以让你记录上次吃奶的时候是哪边的乳房。我知道你也许会想:我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个?相信我,你记不住的。我当时就在T恤衫上别了个曲别针来提醒我下次吃奶是哪个乳房,我不建议你学我,我不小心戳到自己好多次。

在孩子的体重上升缓慢的时候,记录他们吃奶的频率和奶量是有用的(更极端的例子是每次喂奶前后都要给孩子称体重)。但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这个记录的必要。当孩子慢慢长大,记录他们吃奶的时间也有助于帮孩子建立一个规范的日程安排,但是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周,设立一个喂奶的日程有点不切实际。如果你想用数据做一些好看的图表,那就去做吧,但要明白这只是你掌控一切的幻觉。

接触细菌能提高免疫力吗?

广义上有一种理论叫作“卫生假说”,我转述一下大意就是随着时间推移,过敏以及其他病症的出现是因为儿童时期没有能足够地接触细菌,孩子小时候多接触细菌可以帮助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系统合理分辨病毒,并且不对已知的病毒过度反应的能力
为此,许多医生在婴儿期之后就会合理放宽孩子对细菌的接触。但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建议你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头几个月一定要避免接触任何病菌。一个原因就是孩子越小就越容易被严重的疾病感染;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出生不足28天的话,对疾病的治疗手段会更加激进。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6个月的孩子发烧了,但看上去没什么大问题,即使孩子体温很高,医生检查之后说是病毒感染,他们还是会让你回家给孩子喂泰诺(退烧药)、喝水。实际上,除非你极度担心,很多时候医生会说根本不用带孩子来医院。对比来看,如果你两周大的孩子发烧了,哪怕体温不高,你都得带他们去医院。
医生会给孩子做很多检查,很可能包括腰椎穿刺、服用抗生素或者住院。面对特别小的婴儿时,医生难以区分高风险或者低风险的发热。孩子在这个时期比较容易感染细菌炎症,包括非常危险的脑膜炎。大约3%~20%不足一个月大的婴儿来看医生是因为细菌感染,大部分时候是尿道感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尽快治疗。

高风险和难以确诊这两个因素让激进疗法显得合情合理,但大部分发烧的孩子其实都没什么大碍。

28天到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发烧的话,如何治疗就不好说了。有些医生也许还是会按照常规做腰椎穿刺,尽管相关数据较少,但这么做其实没有好处。

这个月龄或者更小的孩子的治疗过程步骤很多也很不一样。两个关键点就是孩子看上去是不是病了(这听起来很荒谬,他们当然病了,因为他们发烧了呀!但假如你是儿科医生,你就会明白这个意思),以及是否明显接触到了病毒。
如果你带着自己出生45天、发着低烧但看上去状态还好的孩子,旁边站着在幼儿园已经被传染感冒的2岁大的哥哥或者姐姐去看医生,他们的治疗方式肯定会不同于你单独带了一个无精打采的生了病的孩子。
这跟孩子接触细菌有什么联系呢?孩子出生之后接触细菌,或者更具体来说接触到生病的孩子,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可能会触发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如果你的孩子确实病了,这些治疗都是必要的,但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因为被另一个身上有细菌的2岁孩子用手碰了一下而传染了,很多的治疗手段其实都没什么必要。因此最好是尽一切可能让孩子远离身上有细菌的大孩子。
当孩子长到3个多月,尤其是他们接种了最初的一系列的疫苗之后,治疗发热基本上就和给大孩子治疗的方法一样,喂一些泰诺,多喝水,等待退烧。这时候的细菌接触带来的弊端最多是让孩子身体上有些不舒服,而不是大范围大幅度的激进式的身体检查和治疗。

◆ 有数据表明使用襁褓可以减少孩子的哭泣,改善孩子的睡眠。襁褓中的孩子能活动腿和屁股很重要。
◆ 孩子哭得太多的现象被称为“婴儿肠绞痛”。肠绞痛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说它会自行消失。数据表明换配方奶或者改变母亲的膳食,或者给孩子服用益生菌会有一些帮助。
◆ 收集孩子的数据很有意思!但不是必须的,也不一定有用。
◆ 早期就让孩子接触细菌会增加他们生病的风险,医生治疗一个发烧的婴儿所采用的手段会比较激进,通常都要做腰椎穿刺。避免孩子接触细菌也许是好主意,哪怕只是为了避免这些治疗
注:Ohgi S, Akiyama T, Arisawa K, Shigemori K.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swaddling versus massage in the management of excessive crying in infants with cerebral injuries.Arch Dis Child 2004;89(3):212–26.
Short MA, Brooks-Brunn JA, Reeves DS, Yeager J, Thorpe JA.The effects of swaddling versus standard positioning on neuromuscular development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Neonatal Netw 1996;15(4):25–31.
Short MA et al.The effects of swaddling versus standard positioning

在产房

孩子生下来了,胎盘也排出来了。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如果过程没出什么意外,护士很有可能会让你开始抱孩子并鼓励你尝试母乳喂养了。与此同时,接生的医生开始缝合你的身体。

如果你是剖宫产,医生会缝合伤口,这是个通行步骤,每个产妇都大同小异;如果你是自然分娩,那就不太一样了。自然分娩过程中产妇普遍会发生撕裂,撕裂的高发区域是在阴道和肛门之间,但也有可能是在阴蒂的方向。撕裂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产妇根本不会撕裂(大多数产妇多少都会撕裂一点,尤其是生第一胎的时候)。如果发生了撕裂,程度分为一到四级。一级的撕裂创口比较小,无须缝合,自身就会痊愈。二级意味着波及更多会阴部分的肌肉,但是肛门部分不会受影响。三级和四级撕裂是会阴到肛门之间的整个区域都被撕开,二者的区别在于撕裂的深度,四级撕裂的深度可以直达直肠。三级或者四级撕裂都必须缝合,几周后缝合的痕迹会慢慢消除。

大多数的撕裂是轻微的,但大约1%~5%的产妇会经历三级或者四级撕裂。更严重的撕裂多数发生在有仪器辅助的分娩中(也就是分娩中使用了产钳或者吸盘)。有数据表明产妇在把胎儿推出体外的同时在会阴区域使用热敷会减少严重撕裂的可能性。缝合过程也许需要很久,这取决于撒裂的程度。
如果你用了无痛,那你应该完全感受不到缝合的疼痛;如果你没用无痛,医生通常会使用局部麻醉。此外你会在产房经历的是从分娩结束开始一直持续几小时的腹部按摩。生完之后的最初几小时,子宫会收缩到孕前的大小。如果子宫没有收缩,那很有可能会大出血。子宫或者盆肌底按摩可以帮助收缩并减少出血的可能性。一个体格强壮的护士会时不时过来使劲按压你的腹部,这会让你感觉非常不舒服(称之为按摩简直是对哪怕按摩手法最差的技师的侮辱)。

到恢复病房之后
身体都“修”好了之后,你会前往恢复病房,开始努力恢复正常(除了多了个孩子),当然,你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你了。
不停流血
无论是哪种分娩方式,开始的几天你会流很多血。在我生佩内洛普之前,我一直以为出了严重状况才会流血,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或者说即使没出什么状况你也会流血)。实际上出血代表子宫内膜开始脱落。生完之后的一两天,这样的出血,尤其是大血块会有点吓人。你坐在马桶上小便或者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会在厕所或者床单上发现一大团的血。医生会叮嘱你留意拳头大小或者更大的血块(有些医生会用水果比喻,梅子或者小橘子般大小的血块)。这么说也就是告诉你不大不小的血块很常见。排出这些血块没有痛感,但相当恐怖。
痔疮是可能出现的另一个产后症状,它会导致你出很多血。你能预料到自己会出血,但出多少血算多比较难判断,如果你不确定,就去问医生。如果你看到血块后琢磨:这个大小是不是跟拳头差不多?还是没那么大?不要自己去估测,叫护士过来。
几天之后出血就会慢慢减少,但你还是会一直出血,开始的时候像量特别多的月经,之后几周慢慢减少。等你到家之后,出血应该会随着时间持续减少。假如你突然重新开始大量出血,且颜色鲜红,要立即联系医生。
各种排泄问题
很多女性会在分娩的时候插尿管(一个连接到膀胱的排尿管),如果你是剖宫产,那你肯定会用到这个,如果你用了无痛也很有可能会插尿管。生完之后几小时内这个管子会被去掉,你需要自己恢复排泄。从现在开始,每个人的经历会依据你的分娩状况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是自然分娩,排尿的时候会痛。即使你的分娩过程相对简单,你的阴道还是多少会有损伤,排尿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刺痛。如果你脱水的话那问题就更严重了,因为脱水会导致尿液浓度过高。很多医院会给你一个可以往外滋水的瓶子,你可以在小便的时候同时朝下体喷水以稀释尿液,这样不至于太痛。这东西用起来还可以,一个专业的建议是绝对不要用太凉的水。
排便的时候你也会痛,这还是取决于你分娩的过程。一个很普遍的做法是给产妇使用大便软化剂来帮助恢复产后第一次排便。可能生完之后好几天你都不会想大便,没关系。也许排便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不管怎样,你都得排便。
如果你是剖宫产,情况会不太一样。首先,你在等待膀胱从术后“清醒”过来之前可能根本没办法憋住小便,因此还需要上个导尿管。排尿的时候会不会痛取决于你阵痛和生产的具体情况。如果你阵痛时间很长,你有可能会因为阴道肿胀导致排尿的时候不舒服,如果是提前安排好的剖宫产,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剖宫产之后,医生通常会希望你在出院之前要么排便要么排气(放屁),以便他们确认经历了一场很大的腹部手术之后,你的肠道可以正常蠕动。这通常需要等几天,为了排便通畅,你可能也需要用一些大便软化剂。相对于阴道分娩的疼痛,排便不至于让你很不舒服,但是坐下的时候腹部的切口可能会很痛。

下不去的妈咪肚

生完孩子几天后你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包括大量出血和第一次排尿极度不适等等状况会慢慢好转,但此时你仍然不会觉得自己已经恢复正常了。首先就是你看上去还像怀孕时一样。这样的体形会持续好几天或者更久,然后你的皮肤突然开始松弛,但最终这些都会恢复(最终是指几周或者几个月之后,不是几天)。
低头往下看的时候你还是会有点担心,因为即使皮肤并不松弛,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妈妈还是会发现自己长出了“妈咪肚”,也就是肚子上的一块肉好像缩不回去。这方面我找不到任何研究,但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再多的普拉提训练都没法甩掉它。(我每周都会进行一小时普拉提训练,我的普拉提教练大多数的客户都是肥胖的中老年妇女!)如果你是自然分娩,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阴道,对此的医学描述就是:分娩之后,产妇的阴道将会变得非常宽阔。
很多事情在生完孩子之后都不一样了。你身上也许会有医生缝过的针脚痕迹,整个阴道都会痛,感觉哪里都不对劲,这不是你熟悉的阴道了。假以时日,这些症状都会痊愈。但大多数女性都无法完全回归产前的状态(不一定是变糟,但就是不一样了)。你的阴道也不会两周之后就回归正常,也许你身体的其他部分此时已经感觉恢复正常了(除去肚腩和巨大的胸部,此外就是你的深度疲劳),但也许你还要花更久的时间让一切复原。毕竟你花了40周把身体撑开,想快速恢复会比较困难。
如果是剖宫产的话,你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根据手术的过程,你的阴道可能几乎或者完全没有受损。我的一个剖宫产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根本没碰我的阴道。”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如果你在手术前已经自己尝试生了很久,你的恢复过程和自然分娩的产妇没什么区别。每个计划好的或者临时的剖宫产手术,都算是重大的腹部手术,意味着你今后做任何可能要用到腹部肌肉的动作都会很痛,这包括走路、上楼、坐下、拿东西、翻身等等,基本上做什么都会痛。
举个例子:比如半夜的时候你正躺在床上,突然感觉很渴,止痛药的药效过去了,你伸手去拿水,这会让你感觉非常非常痛。疼痛会随着时间慢慢好转,但一般来说剖宫产的女性回到感觉正常的那一步需要的时间相比自然分娩的女性久一些。
无论你是哪种分娩方式,有人帮忙总归是好的,尤其是剖宫产。你需要身边有人帮你起身,扶你去厕所,进行日常的一些活动。即使你自己可以照顾好孩子,那也得有人来照顾你。根据你的恢复速度,刚生完的那几个星期把孩子抱起来对你来说也许都很艰难。如果剖宫产过程中有其他复杂的情况出现(甚至是自然分娩过程中出现复杂情况),可能你要过好几个星期才能下床去洗个澡。
自然分娩和剖宫产有其他相似之处以及共同的遗留问题,比如痔疮和尿失禁。很多女性发现自己生完孩子之后,当她们笑或者咳嗽的时候会漏尿,或者什么都没做就漏尿了。和其他情况一样,漏尿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好转。无论是什么分娩方式,女性的恢复过程会因人而异。
我当时比较幸运,生完芬恩之后的第二天,我就拿着他的车载座椅走出医院了,但这不是常规情况,即便如此我也不可能立刻就跑个马拉松什么的,你的骨盆构造以及一点点运气,决定了你生孩子的过程轻松与否。也许最重要的就是在你有需要的时候能有人帮忙,并且对自己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在很多国家,女人生完孩子之后的一个月什么都不干,家里年长的女性会全职照料产妇。这在美国不常见,但我们起码能从中了解这段时期大概是什么样的状况。整个孕期都坚持健身的网络博主生完孩子10小时就回去锻炼身体,并不是典型的产后状态。

严重的产后并发症

一些少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在产后发生,包括大出血、很危险的高血压,以及术后感染。风险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术后感染就是剖宫产的女性要面对的一项普遍风险。你的医生会根据你的个人分娩情况告诉你需要注意什么。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需要产妇警惕的情况:
● 发烧
● 严重腹痛
● 出血量增多,颜色鲜红
● 阴道分泌物异味
● 胸闷气短
另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视力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严重的头痛,或者发现持续的身体部位红肿(比如关节部位),尤其是如果你过去曾有过先兆子痫,就更要注意。可能你在刚生完孩子的懵懂状态下很难记住这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如果你感觉不对劲,请立刻找医生。

何时开始能恢复健身和性生活

当你还在挣扎着翻个身拿水喝,每天都感到筋疲力尽却还要照顾一个大哭不止的孩子的时候,健身和性生活好像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孕前的你会有规律地健身,进行性生活;现在的你努力恢复自己产后的身体的同时,也想要重新开始健身和性生活。尽管有很多阻碍,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会思忖,究竟什么时候自己才可以重新回到跑步机或者开始性生活呢?
拿健身来说,关于产后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健身的研究很少。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建议,正常的自然分娩之后几周内产妇就可以重新开始健身,不是说生完孩子1周后就开始锻炼,但是你稍微走走路还是可以的。
他们也提醒如果你是剖宫产或者生产过程中阴道撕裂严重,那情况就不同了。对于剖宫产的产妇,标准的建议是产后前两周你可以尝试走动,第3周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腹部蜷缩运动或者其他相关的练习,第6周左右可以重新开始你的常规健身。

我再次重申这是因人而异的,刚刚提到的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如果你是自然分娩且发生了撕裂,在采取一些合适的措施确保你一切正常的情况下,你也许可以很快回去健身。几乎所有人,包括那些专业运动员、业余运动员以及我们当中那些习惯走路或者跑步锻炼的人,应该都可以在生完之后的6周左右重新开始孕前的健身运动,产后6周以内你也可以进行一些改良版的轻微运动。
如果你是个专业运动员,等待的这几周对你来说感觉度日如年,你可以跟医生商量如何在现有的状况下尽快回到训练中去。实际上除了运动员之外的所有人,身体远比思想上的准备来得早。当你可以开始锻炼时,你会发现找到锻炼的时间又是一个困难,这时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运动可以防止产后抑郁,整体提高你的情绪状态。我知道你的时间可能被其他事情占满了,但照顾好你自己也很重要。

至于生了孩子之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夫妻性生活有个普遍的说法:生完之后6周内夫妻不要进行性生活,直到你的第一次产后检查结束。因为这个说法被援引很多次,所以我一直以为这是有数据支持的,甚至以为有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证明为什么需要等待6周。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是捏造的。生完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性生活没有既定的说法和准则。等待6周的说法好像刚开始是医生自己创造出来的,这样好让丈夫不去开口主动要求妻子进行性生活,这种奇怪的传统做法就这样存续了下来。

当我生完芬恩6周左右去医院做第一次产后检查的时候,医生(不是我的助产士,而是那天恰好轮班的医生)告诉我可以开始性生活了,并问我(如果我不想的话)需不需要她给我丈夫写个医嘱说我还不能开始性生活,这让我非常不自在。

产后什么时候可以重新开始性生活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指导。从产妇身体的角度来讲,如果你发生了撕裂,最好能等到你的会阴恢复再开始性生活。根据撕裂的严重程度,轻微的产妇可能不需要6周就能恢复好,严重的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医生会在你第一次产后检查(也就是产后第6周)时检查你的恢复情况,但你自己也可以在去看医生之前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恢复。

另外你还需要考虑两点:首先是节育。即使你正在哺乳期,并且3周前才生了孩子,此时的你同样可以再次怀孕。大多数人是不想隔了10个月再要一个小孩的,所以除非你想再要一个,否则你要确保采取避孕措施(一定要想好使用哪种避孕措施,有些避孕药会干扰母乳喂养)。另一点要考虑的是像医学手册里说的那样,你在心理上是否已经对性生活准备好,要确定自己是想要恢复性生活。是否想要恢复性生活依据每位女性和她们的伴侣的情况而不尽相同,必须要确定你和你的伴侣双方都准备好了再开始。

生孩子是个不寻常的巨大的身体考验。即使你分娩的过程很容易,至少生完之后的几周内你的身体还是要承受一些痛苦的。再者产后三四周左右的时候你的家人也都疲惫不堪。孩子每隔2到3小时就得喂奶,喂奶间隙不去抓紧时间洗澡睡觉或者吃点东西而是去进行性生活听起来还蛮搞笑的。
这里说的当然只是一般的情况,不可否认的是,不仅是丈夫,也许妻子产后几周内就想开始性生活了。所以如果你的身体已经恢复了并且想要性生活,那就去做。这种情况下看数据起不到什么作用,关键看你自己想不想要。

大多数的夫妻会在产后第8周左右重新开始性生活,那些自然分娩顺利的人平均是在产后第5周左右,剖宫产的话平均是在第6周,严重撕裂的自然分娩是在第7周。尽管如此,数据表明大约需要一整年夫妻才能恢复孕前的性生活频率,也有很多夫妻一直没有办法恢复到孕前性生活的频率。

最后想提一点:生完孩子之后的性生活会让你很难受。母乳喂养会让阴道变得十分干涩,降低你的性欲。另外生产过程中所受的伤会对性生活的质量有持续的影响,许多女性生完孩子之后甚至都不愿意让丈夫碰一下。大多数的女性在产后性生活中需要借助润滑剂来缓解阴道干涩的情况,所以你可能得慢慢来。
许多女性会在生完孩子很久之后在性交中依然感受到持续性的疼痛和不适,你不应该忽视这种情况,或者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只能这么度过下半生了。这些情况都是有办法治疗的,比如理疗。如果性生活让你很痛苦,跟医生谈一谈。如果你觉得跟目前的医生谈这些让你不自在,那就换一个让你自在些的医生。

产后抑郁、产后焦虑,以及产后精神病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主要都是生孩子给女性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其实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焦虑,甚至产后精神病在女性当中也很常见。我想对那些还在默默承受这一切的女性朋友说一句:这一切必须停止。
在孩子到来的最初几天,你的荷尔蒙会经历过山车般的变化,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在这个阶段变得非常敏感。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当时带着一周大的佩内洛普,第一次出门去一个朋友家吃早午餐。我在朋友家的客房躲了两个小时,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大哭。尽管没发生什么事,但我就是哭得停不下来。可能是发现我千辛万苦给佩内洛普织好的帽子有点太大了,一想到等到她能戴的时候天气已经开始变暖了,光这个小事就能让我哭好几个小时。我很庆幸当时在场的都是我的好朋友,她们把早午餐用托盘送到房间给我,她们这么做让我哭得更厉害了。

产后早期的这些情况有时被称之为“产后情绪低落”。因为产妇的荷尔蒙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几天内会到达峰值,但几周后会慢慢趋于平缓,所以这种情况是有自限性的。但真正的产后抑郁或者其他的产后精神问题会在这个时期积累起来,这些症状可以稍后甚至几个月后才显现。

很多女性认为生完孩子很久之后才显现的抑郁不能算产后抑郁,因为她们觉得产后抑郁应该是生完孩子之后立刻出现的,但其实不是这样。即使只关注那些确诊的产后抑郁案例,这一现象其实也相当普遍。大约10%~15%的女性会经历产后抑郁,大多数的妇产科医生都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会在孕期就留意观察孕妇的情绪。我们很少听到的是这些女性中大约一半实际上在孕期就已经开始有了抑郁的苗头,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产后抑郁通常(但不是绝对)可以在产后4个月被确诊。产后抑郁的风险因素主要分为两类:病史以及环境。目前最大的风险因素是产妇有抑郁倾向或者有抑郁史。虽然我们对精神健康还一知半解,但明显有很多的基因以及表现遗传学的因素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况。如果你之前就经历过抑郁,那孕期或者产后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你要注意观察苗头,一旦发现苗头就要立刻寻求帮助。
另一个致郁因素就是周围的环境。有些环境是可以人为调整的,有些就不行。那些缺少社会支持、产后要面对生活窘境、孩子患有疾病或者其他问题的女性更有可能会抑郁。孩子本身也会导致父母抑郁,孩子睡不好的父母更有可能抑郁,而这几乎可以确定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导致的。
产后抑郁怎么确诊呢?理想情况下,每位女性都会在产后第6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被筛查。医学上运用比较广泛的调查问卷有好几种,

最常见的还是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这个问卷的测评尺度很简单,每个问题的得分在0~3之间,最糟糕的情况得分是3(大多数问题的第一个选项,以及第1、2和4题的最后一个选项),医生通常会用10或者12作为轻微抑郁的参照标准,如果得分在20分以上那就是很严重的抑郁了。

问卷里的有些问题太显而易见了,几乎无法想象我们需要特地发明一个问卷来弄清楚,医生就不能直接问病人是不是感到难过或者孤单吗?但数据表明使用这个问卷真的非常有效。研究者们已经证明使用该问卷可以提高产后抑郁筛查的准确率,继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治疗,大约60%的女性在诊治几个月后抑郁的症状明显减轻。
你的医生会给你这个问卷,但你也可以自行检测一下,从而及早发现自己的情绪状况。

产后抑郁的治疗是分阶段的。对于轻微的抑郁,治疗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避免使用任何药物,有些数据表明加强锻炼或者按摩会对产妇有帮助,更重要的其实就是睡眠。对于新手父母来说,缺乏睡眠是导致轻微抑郁的主要原因。这不意外,即使没有孩子,如果你连续几晚都没睡好,你也会对所有事失去兴趣,你一定会出现情绪崩溃。

尽管产妇在荷尔蒙刺激和照料孩子的双重压力下出现这些危害精神健康的症状的可能性更高,产后抑郁也有可能发生在没有生孩子的那些人身上,比如父亲、奶奶、外婆、养父母都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问卷通常更多地关注产妇而不是家里的其他人,所以这些人的症状常常会被忽视。孩子出生之后几周,最好让家里的所有人都去做一个抑郁测评,之后也可以让家人定期去做。如果你担心自己或者家人的情况,立刻给医生打电话,不要拖到第6周。越快解决掉这些事,你就能越快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样对所有人都好。
产后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你刚刚生了个孩子,你难道不应该感到非常开心吗?当人们来看望你,问你感觉如何的时候,每个人想听到的都是“孩子棒极了,我们都好开心”,而不是“我很抑郁很焦虑,而且我阴道三级撕裂”。因为这些事很少被放到明面上来谈,所以看起来似乎我们是唯一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我们应该克制这些情绪。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开诚布公地交流可以帮助有这样遭遇的女性,不是说我们应该发推特讲述自己阴道恢复的过程(虽然我对此也没有任何意见),而是我觉得现在就应该坦诚公开地交流女性产后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变化和感受。

◆ 产后恢复时间。
○ 连续几周你都会流血不止。
○ 你会有阴道撕裂,需要好几周才能恢复。
○ 剖宫产是一项重大的腹部手术,术后需要很久才能恢复。
◆ 产后多久可以恢复锻炼,取决于你的分娩过程,但通常可以在产后一两周之内开始,大多数女性在产后6周左右可以恢复产前锻炼的日程。
◆ 产后什么时候开始性生活没有一个既定标准,但你应该等到自己充分准备好之后(如果你不想再怀孕,要记得避孕)。
◆ 产后抑郁(以及其他相关的产后精神症状)是很普遍的,也是可以治疗的,不要拖,尽快寻求帮助。

注:Berens P.Overview of the postpartum period: Physiology, complications, and maternal care.UpToDate.Accessed 2017.Available at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overview of-the-postpartum-period-physiology-complications-and-maternal-care.
Raul A.Exercise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UpToDate.Accessed 2017.Available at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exercise-during-pregnancy-and-the postpartum-period.
Jawed-Wessel S, Sevick E.The impact of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on sexual behaviors: A systematic review.J Sex Res 2017;54(4–5):411–23.Lurie S, Aizenberg M, Sulema V, et al.Sexual function after childbirth by the mode of delivery: A prospective study.Arch Gynecol Obstet 2013;288(4): 785–92.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

母乳喂养、睡眠训练、和孩子同床睡、疫苗接种、妈妈该回去工作还是做全职妈妈、找日托还是请保姆,这些重大议题会决定你做父母的第一年过得怎么样。如若不是为人父母,这些事情你是根本不会去想的,而且也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你做的选择会影响到你为人父母后的生活。是否选择母乳喂养、是否选择让孩子睡在你们的房间(或是床上)、是否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这些都是你每天需要面临的情况。这当中的很多事情会让你在成为母亲的道路上走得异常烦躁和艰难。

母乳喂养会有很多温馨的瞬间,但那些和交流过的成百上千的母乳喂养的妈妈,没有一个跟我说过“到哪儿都得带着泵奶的东西让我感到做母亲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孩子1岁前(也许1岁半,也许2岁半),每晚起来4次喂奶是非常累人的,它能影响你的情绪、工作以及你的社会关系。但不去母乳喂养或者让你的孩子哭着睡去又让人愧疚不安。其他人会对你的做法指指点点,而且说实话你也会批评自己。让孩子自己哭着睡去确实有用,大多数孩子慢慢会睡得越来越好,父母也会睡得更好。但你这么做是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去牺牲孩子的利益?

和做父母的过程中的任何事情一样,并没有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很完美的既定选择方案。先考虑自己的偏好以及限制条件,再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请了6个月的假,并且不准备回去上班了,那么牺牲自己晚上的睡眠时间,利用白天小憩一下会更轻松;和那些得随时停下手头的工作,按照登记预约好的时间在小房间(但愿不会在厕所里)里泵奶的妈妈相比,如果你的办公室有不透明的门,可以允许你边工作边泵奶,你会愿意坚持母乳喂养更久一点

母乳喂养

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母乳喂养的好处,但其实这些国家的配方奶也很安全,配方奶的制作使用的是纯净无污染的水源;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纯净的水源来制作配方奶,所以母乳喂养的好处更多而且意义也很不一样)。列表很长,我把它们区分为几个部分:

表4-1 关于母乳喂养的各种好处(一)

IMG_20241006_121159

IMG_20241006_121016
你会注意到其中一个好处是增进友谊,这是认真说的吗?我承认,新手妈妈的确会很孤单寂寞,能和其他妈妈多见面聊天确实很有益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妈妈们一起推着婴儿车做瑜伽的社交活动。但我真的搞不清楚我的哪一部分友谊是通过在一个热死人的衣柜里尝试给一个尖叫不止的孩子喂奶得来的。确实我也找不到同行评审过的可靠数据来证明母乳喂养会增进友谊。

因为选择母乳喂养的妈妈和那些非母乳喂养的妈妈本身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多数关于母乳喂养的研究都是偏颇的。在美国以及大多数发达国家,受教育程度越高或者越富有的女性更有可能选择母乳喂养。

但也不是一直如此。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母乳喂养的流行趋势断断续续。在20世纪早期,几乎所有身体状况允许的女性都会选择母乳喂养,但是30年代的时候现代配方奶的发明导致母乳喂养的妈妈的数量直线下降,考虑到母乳喂养的困难,这种趋势很好理解。70年代的时候大多数女性都会使用配方奶,但也是在那时公共卫生开始宣传母乳喂养的各种好处以抵抗使用配方奶的风潮。作为回应,配方奶制造商也开始鼓励母乳喂养,从那时起,母乳喂养的比率又开始回升,回升最快的妈妈群体就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以及更富有的女性。

母乳喂养和受教育程度、收入以及其他变量的关系是一个研究上的难题。即使不考虑母乳喂养,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拥有的教育资源也是和孩子的成绩挂钩的,这就给推导母乳喂养对孩子有利这一带来了困难。母乳喂养和很多其他的好处也是相关的,但我们依然不能把母乳喂养等同于孩子会有光明灿烂的未来。

母乳喂养和婴儿猝死综合征

谈到母乳喂养,很难不去讨论它和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关系。婴儿猝死综合征指的是婴儿在婴儿床里的意外死亡,这是个十分伤感的话题。母乳喂养和SIDS的关系虽然被广泛研究,但却很难理清头绪。
婴儿死亡对父母而言是最悲伤的事情之一。

里我们会谈到很多沉重的话题,但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和婴儿死亡相提并论。哪怕母乳喂养和婴儿死亡有一丝联系,这样的研究都能在情感上给人慰藉。
SIDS很少见,中耳炎和感冒很普遍,无论你是否母乳喂养,你的孩子肯定会感冒。相反,婴儿猝死大概会在每1800个孩子当中才会有1例,那些没有其他风险因子(比如早产、趴着睡)的孩子当中,可能每10000个当中才会出现1例。

母乳喂养对妈妈的好处
对于有些女性来说,母乳喂养让她们觉得自己更加充满力量也更加快乐。无论去哪儿都能随时随地给孩子提供食物是一件很方便的事,而且她们也觉得给孩子喂奶的时候非常放松又温馨。对另外一些女性来说,母乳喂养让她们觉得自己就是头奶牛,她们讨厌到哪里都得带着泵奶的装备,更困难的是根本无法判断孩子是否喜欢喝母乳或者他们吃饱了没有。她们的乳头因为哺乳而疼痛难忍,母乳喂养的经历简直是糟透了。
所有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那些宣称母乳喂养对母亲有好处的说法是非常主观的。我当时就觉得母乳喂养对我来说有利有弊,我大多数朋友感觉也类似。
当然了,肯定会有一些时刻让我觉得母乳喂养是个异常方便的好选择,尤其是我生芬恩的时候;也有一些时候,比如我在拉瓜迪亚机场洗手间泵奶的那个瞬间,我觉得母乳喂养简直就是个荒诞的闹剧。
每个支持母乳喂养的人都会提到的一点就是它很省钱,但这真的取决于很多情况。是的,配方奶很贵,但是哺乳需要穿的衣服、擦乳头的霜、防溢乳垫,以及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喂奶买的14种不同的喂奶枕头也很贵啊,更重要的是你的时间也很宝贵。
母乳喂养号称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抗压。母乳喂养会让妈妈们增强抗压能力吗?这也是个很主观的说法。压力经常会和睡眠紊乱联系起来,如果选择母乳喂养的话你能多睡一会儿吗?这更多是取决于除了母乳喂养之外的其他方面。就像之前我提到的,增进友谊是另一个被大肆宣传的母乳喂养能带来的好处。你得仔细琢磨一下母乳喂养是不是让你的友谊更加牢固(可能这更多取决于你的朋友)。
这些只是完全没有证据支持的母乳喂养的好处,其他宣称的母乳喂养的益处确实有潜在的事实基础。第一个就是母乳喂养是免费的避孕手段。事实是你不大可能在哺乳期怀孕,但我再强调一遍,这不是一个十足可靠的避孕方式,尤其是当你的孩子慢慢长大,你可以连续几小时不需要喂奶或者泵奶的时候。我不想一一列举所有我认识的那些哺乳期怀孕的人(比如我的医学编辑亚当和他太太的第二个孩子就是这么来的),如果你不想再怀孕,你必须要采取一些实打实的避孕措施。
第二个有证据支持的母乳喂养的好处是减肥。我很遗憾地告诉你,哪怕以最为乐观的心态来看,母乳喂养对你减肥的帮助都微乎其微。一个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型研究发现,女性产后3个月的时候,母乳喂养和非母乳喂养的妈妈体重下降的幅度很类似;产后半年,母乳喂养的妈妈体重下降至少多0.6公斤。这个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说明结论很有可能夸大了母乳喂养对减肥的效果,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这样的体重变化都是很小的。
你可能在想,母乳不是会燃烧卡路里吗?我明明听说母乳喂养一天可以燃烧500卡的啊?确实可以,但是母乳喂养的女性吃得也更多。只有在你没有吃回来的情况下,燃烧卡路里才会是有效的减肥手段。当我在哺乳期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个规则就是每天上午10点半的时候吃一个鸡蛋和一个乳酪贝果三明治,这么做基本可以确保我把母乳喂养燃烧掉的卡路里又吃回来了。
关于母乳喂养可以防止产后抑郁的证据同样不是很有说服力。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考虑到因果关系可以是双向的,因此我们很难评估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那些产后抑郁的妈妈更有可能停止母乳喂养,听上去好像是母乳喂养减轻了产后抑郁,但实际上可能完全相反。

表4-2 关于母乳喂养的各种好处(二)

IMG_20241006_122002

斯波克博士《斯波克育儿经》这本书的忠实拥趸。这本书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版,之后也一直定期再版,我有一本80年代中期发行的版本。

◆ 尽管证据比普遍宣称的少一些,母乳喂养对孩子的早期健康确实是有一些好处。
◆ 母乳喂养可能对女性身体健康(例如防止乳腺癌)有好处。
◆ 并没有支持母乳喂养对孩子的健康和认知方面有长期好处这一说法。

母乳喂养的操作手册

回想起我刚开始给佩内洛普喂奶的那几周,简直沮丧到极点。那时候感觉自己遇到了所有母乳喂养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衔乳姿势不正确、奶水少。我时刻不停地给她喂奶,但每晚还是需要给她再喝一大瓶配方奶。看她咕咚咕咚地往下喝配方奶的样子,好像在批评我贫瘠的母乳产量(这也许是我自己的想象)。还有就是泵奶的问题:什么时候泵?多久泵一次?多早开始?当我回去工作之后,我怎么放松下来去泵奶?我能在开电话会议的时候泵奶吗?是不是只要静音就好了?
全世界好像只有我一个人碰上了这些问题,在孩子出生后起初的几天尝试母乳喂养简直难于上青天。新手妈妈和刚出生的孩子待在一个房间里,拼尽全力尝试给孩子喂奶的那些时刻真的很孤单绝望。假如你再看到一位妈妈一边在农夫市场买菜一边给怀里的孩子喂奶,同时她还可以轻轻松松地一手拿着一袋玉米,一手把她3岁的孩子从饼干摊位那里拉走,你会感觉自己是全宇宙唯一一个如此失败的妈妈。
不,你不是。
有的妈妈因为哺乳导致乳头疼痛难忍,乳头还会流血、皲裂。还有一个妈妈碰到的情况尤其血腥:她乳头的一部分因为哺乳居然掉了下来。
她们埋怨自己奶量不够,因此其中有个妈妈让她丈夫立刻坐半小时的公交车去买催奶的茶包。她们不停地给孩子喂奶,希望借此增加奶量,每天一给孩子喂完奶,就立刻再泵个12次。那些奶水太多的妈妈呢?她们的乳汁漏得到处都是,被母乳浸润的床垫闻起来就像帕尔马奶酪,衣服会因为到处喷溅的奶水变得硬邦邦。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平时奶水很少,但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只要一听到她的孩子哭,奶水就飙得到处都是。

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如果你和很多正在挣扎的女性一样也在面临母乳喂养的挑战,你很有可能已经听说过很多不同应对策略和方法了。有些方法听起来还说得通,有些就不靠谱了。数据是怎么说的?探讨成功母乳喂养的原因的研究数据大体分为两大类。有些研究关注的是很具体的问题,比如乳头罩有用吗?吃葫芦巴(一种中药材)可以提高奶量吗?还有一些更常见的研究问题,比如女性生产之前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产后成功母乳喂养?

如果你计划母乳喂养,第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孩子的衔乳。为了能成功地从乳房吸出母乳,孩子需要张大嘴把你的整个乳头都塞到嘴里,之后用舌头和嘴唇吸奶。不同于我想象的那样,孩子其实不是小心翼翼地从乳头的末端那里吸奶,用我朋友简的话来说,“你需要把孩子的头整个按到你的胸部上”。尽管你不必真的这样做,但图5-1说明孩子真的需要把乳头整个塞到嘴里。我觉得除非你自己亲身体会过孩子喝奶的状况,否则很难在脑子里想象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IMG_20241006_122455
图5-1 母乳喂养衔乳示意图
很多婴儿都不会衔乳,没衔好的话他们就喝不到足够的奶,这对母亲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你怎么知道孩子做对了呢?喂一段时间就知道了。你还需要识别孩子做对了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奇怪的信号。网上说如果孩子衔对了,那喝奶的时候你是感受不到疼痛的。之后确实是这样的,但开始母乳喂养的时候不是这样。
对很多妈妈来说,无论孩子是否做对了,母乳喂养的头几个星期她们的感觉都是很疼的,所以你不能完全通过自己是否觉得疼痛来判断。为什么孩子衔乳会有困难呢?早产、疾病,或者出生时受伤都有可能是原因。也有可能是母亲的乳头有问题,一些母亲的乳头天生凹陷,造成孩子衔乳更加困难。最后也有可能是一些婴儿的口腔结构有问题,比如一种被称为舌系带过短的情况,这种孩子衔乳会很困难。又或者你的孩子就是讨厌你!哈哈,我开玩笑的。但给你的感觉确实是这样。
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继续尝试并找人帮忙。现在该助产士或者其他可以帮你的人出场了,大多数妈妈努力一段时间之后就学会了,一定要对自己有耐心。如果孩子有长期的衔乳问题,有两个普遍的干预措施可以试一试:一个是妈妈使用乳头罩,一个是手术治疗孩子的舌系带。
很多妈妈觉得乳头罩非常有用,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这东西的名字基本上就描述了它是什么:它长得跟乳头形状一样,通常是硅胶做的,中间有个小孔。你把它罩在乳头上,然后让孩子去吸。理论上这会帮助孩子成功衔乳,减少母亲的疼痛感。除了很难清理之外,乳头罩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它会影响乳汁分泌。
乳头罩减少了孩子口腔吮吸胸部的刺激,因此你的身体产的奶会少一些。
罩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衔乳的问题,目前我们关心的是让孩子正确衔乳而不是提高母亲的奶量。不巧的是没有很多研究来证明这个东西是否管母亲使用乳头罩的情况下婴儿喝了更多的奶,比母亲不用乳头罩的婴儿多喝了4倍的量,这个发现很鼓舞人心。

使用乳头罩的一个劣势就是用了之后没法戒掉,如果你和孩子都习惯了它,那想要停止使用就困难了。如果你认为没关系,孩子也能喝到足够的奶那就可以,但使用乳头罩确实给喂奶凭空增加了一个环节。所以最好不要一上来就用,等到母乳喂养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再考虑。
另一个普遍的干预手段就是通过手术解决婴儿舌系带的问题。这个只适用于你的孩子确实有舌系带过短的情况。我们的口腔里面舌头跟嘴的下颚通过小系带连接,有些人的小系带会比较短,导致舌头活动困难。因为喝奶需要灵活使用舌头,所以婴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影响母乳喂养。
舌系带过短在孩子当中比较普遍,严重的话会影响他们之后的语言发育。唇系带则是一种和舌系带类似但更少见的情况,唇系带过短的孩子连接上唇和牙床的带子太短,或者位置太低,影响嘴唇的活动。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简单手术解决,手术剪断带子,把舌头和嘴唇释放出来,这样它们可以自由活动。这种手术很常见也很安全,从作用机制上来看它们应该是有效果的。

即使是那些孩子衔乳很好的妈妈,母乳喂养初期她们都会感觉非常痛。喂奶一两分钟之后疼痛就应该大部分消失了。但有一些情况会导致母亲持续疼痛,比如乳头感染,这是可以治疗的。不要为自己搞不清楚哪里痛而觉得难为情,如果喂奶的时候你感觉一直疼痛,一定要去看医生。
你的乳头会皲裂、会疼痛甚至流血。没有什么魔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妈妈说羊脂膏或者其他各种乳霜或者乳垫会有效果。

乳头疼痛不同于炎症,后者是一种母乳喂养期间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炎症。有一些会增加患乳腺炎风险的因素,包括每次给孩子喂完奶没有排空乳房,母乳淤积,或者没有频繁地清空乳汁。乳腺炎的发生非常随机,而且症状不难发现,比如乳房红肿、疼痛、肿胀以及高烧。很多时候你需要使用抗生素。乳腺炎是非常痛的,千万不能忽视。

乳头混淆

如果你想母乳喂养的话,那你肯定听说过让人十分头疼的乳头混淆。很多人都会告诉你要小心奶瓶或者奶嘴上的人造乳头,因为孩子会乳头混淆而不愿意衔乳。看起来让孩子区分奶瓶(让孩子明白食物可以从另外一个地方出来)和奶嘴(里面没有食物)比较重要。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警告,但没有证据表明给孩子使用安抚奶嘴会影响母乳喂养。

奶量

我母亲有一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斯波克博士写的书,她很喜欢这本书并且她也非常信任斯波克博士,我奶奶也有一本1933年首版1套6册的《母亲的百科全书》。这些书是很棒的读物,它们囊括了几乎所有可能在育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孩子的麻疹到阑尾炎,再到夏令营。更好玩的是书中的目录是按照首字母排序的。

人体的生物学机制建立了喂养频率和奶量之间的关系,这套体系形成了一种反馈链:一旦孩子需求更多,那母亲的身体也会产出更多的奶。这种反馈链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想要提高奶量的妈妈有时会在刚给孩子喂完奶之后就马上泵奶,好让身体“觉得”需求比实际的要多。尽管这是个基本合理的进化设计,但事情并不会一直按照计划进行。
首先你的身体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开始产奶,其次即使奶来了,你可能发现奶不够,又或者奶太多。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你会分泌少量的初乳,里面包含富含抗体的物质(实际上在孕晚期的时候你就开始分泌初乳了)。生完孩子之后的刚开始几天,理论上来讲身体最终会从分泌初乳转变成更多的母乳。科学上把这种切换到母乳的过程称为“下乳”,有时也称作开奶,通常会在产妇生产后72小时内发生。如果没有发生则意味着你遇到了下乳延迟。实际上对很多女性来说这个过程确实需要更久的时间。

够或者量太多。对于那些奶不够的妈妈来说,
第一个建议就是通过按需喂养这个反馈链来提高奶量。医生会建议你喂完孩子之后再继续泵几次奶。这样做是在试图“告诉”你的身体你需要更多的奶。尽管我没能找到任何教你如何具体操作的做法,但以我对母乳喂养的大概了解来看这也许会有用。

在网上你也会找到各种提高奶量的方法,包括使用草本产品,有人建议喝一些茶包泡的茶,葫芦巴是最常见的一种,或者食用一些特别的食物(比如黑啤)以及多喝水。多喝水总归是好的,但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它会提高产奶量。啤酒实际上会让情况变糟(
食用草本植物的证据结果也不太一致,拿葫芦巴来说,一项2006年发表的文献综述回顾了两个小型的探究葫芦巴是否可以提高母乳产量的随机研究。其中一个研究发现母亲的奶量确实提高了,另一个则没有。其他草本植物的研究(比如天门冬和辣木)同样也是结论不一。所有这些草本植物如果按照推荐剂量服用,都不会有副作用,所以尝试一下不会伤害你的身体,但它们毕竟不是魔法药丸。

关于药用的产品方面我找到一些证据,很多随机实验都发现多潘立酮可以提高奶量(遗憾的是这种药在美国买不到,所以说了也没用。英国和加拿大的读者可以买到)。也有可能你尝试了所有的办法但你的奶量就是少或者你就是没有奶水,这不太常见但还是有可能的。很多人会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种情况通常会被诊断为乳腺组织发育不良,意思就是乳腺缺失。对于有些女性来说这是生殖问题的一种,如果你正遭遇这种情况,那就必须使用一些配方奶。那些做了乳房缩小手术的女性也有可能奶量不够,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使用配方奶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你也有可能奶水太多。这可能是你本身奶水就多,但也有可能是过度泵奶以避免奶量不够所导致的。给孩子喂完奶之后继续泵奶有时候会导致奶量过度,我知道一些对泵奶异常狂热的女性发现自己每次喂完奶之后都还能泵出几千毫升额外的奶出来,但同时她们的乳房也会因此很不舒服。
奶水太多的主要一个问题就是它会让你极度不适以及增加堵奶的风险。你的胸部会因为奶水太多而肿胀发炎,又硬又红,而且很痛。泵奶会减轻一些不适感,但同时泵奶又会导致反馈链去让身体产生更多的奶。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奶量缓一下,那就要好好对待堵奶的问题。有一些诸如针灸、指压按摩、特殊按摩、冷敷、热敷、胸型热敷、敷白菜叶子等等各种建议。

且结论有失偏颇。冷敷或者热敷似乎可以缓解胸部不适,冷藏的白菜叶子也可以(是的你没看错,白菜叶子。你把白菜叶子放进冰箱冷藏,之后用它们把胸裹起来,做母亲可不是一件光鲜亮丽的事情)。一个实验发现刮痧疗法有效果,这是一种剐蹭皮肤、弄出淤青的疗法。著名演员格温妮丝·帕特洛声称这个有用,所以你自己决定吧。

除了疼痛之外,另一个奶量太多的弊端就是孩子开始喝奶的时候,奶水流量过快可能会让他们来不及吞咽,从而导致进食困难。这就跟你对着灭火用的水管喝水一个效果。假如是这种情况,你亲喂之前先泵几分钟奶,或者用手挤出来一些奶可能会有帮助。随着孩子长大,这一切都会慢慢好转,奶量再多也会慢慢减下来的。

母乳喂养期间母亲的饮食

好消息是母乳喂养的妈妈没有任何饮食的限制。让我们从食物开始谈,唯一一个对母乳喂养的妈妈饮食上的医学建议是不要吃水银含量高的鱼。就这一个:不要吃剑鱼、鲭鱼或者金枪鱼,但其他的鱼都可以吃。没有高温消毒的奶酪也可以吃,寿司、三分熟的牛排、熟食摊上的肉等等都可以吃。

那菜花呢?按一些老人的说法,母亲吃完会胀气的食物(菜花、西兰花、豆子)也会导致孩子胀气,加剧肠绞痛。

有两种常见的药物需要在这里讨论一下:止痛药(比如那些你产后用的)以及抗抑郁药。生孩子非常痛,分娩之后你也可能会连续痛好几天甚至更久。首先你可能会用到的药就是泰诺或者布洛芬,通常服用布洛芬的剂量会很大,这些药物在哺乳期都可以安全服用并且耐受性比较高。但只服用布洛芬有时候不够,尤其是那些剖宫产的女性。可待因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会给产妇使用的药物。一个近期的数据显示,婴儿早期通过母乳接触到可待因会对他们的神经系统有影响,会让他们尤其嗜睡,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有严重后果。所以最新的医学建议是让你避免使用可待因或者其他类似羟考酮的吗啡药物。

即便如此,女性的产后恢复尤其是剖宫产恢复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医生有可能还是会给你开一些吗啡,并嘱咐你谨慎使用。即便医生开了这些药,通常剂量也会比较小,而且只是让你短期内服用。你要和医生共同商讨如何在母乳喂养和服用止痛药之间取得平衡。

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情况好一些。所有抗抑郁药都会融解在母乳中,但很少有证据表明它们对孩子有负作用。产后抑郁是很严重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治疗。尽管不同的抗抑郁药在母乳中出现的浓度不同,大多数人认为医生应该给产妇开一些确实有效的药。如果你之前就在服用抗抑郁药并且知道哪种对自己有效,那就继续服用那种药。如果你不清楚,那首选的抗抑郁药就是帕罗西汀以及舍曲林,它们进入母乳中的浓度非常低。
最后就是咖啡因。大多数人认为母乳喂养期间喝咖啡没问题,也没有研究证明咖啡因对孩子有任何危险。但有些孩子对咖啡因非常敏感,摄入咖啡因可能会让他们变得非常兴奋躁动。如果你发现孩子是这样的情况那最好还是别喝了。
喝水?喝吧没事!无论是否母乳喂养,多喝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事,有水就多喝吧。

让人尴尬的泵奶

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举办了一次编程活动,目的是为了设计一个更好的泵奶器。自打那时起还没有什么新的产品面世,但大家仍旧屏息期待着,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泵奶器真的太糟了。
妈妈们抱怨过的泵奶器的问题包括让胸部疼痛、难用、清洗麻烦、声音太大、笨重、效率低。这些都只是泵奶器的问题,更不用提妈妈们工作或者旅行的时候泵奶遇到的困难了!
过去几年有一些关于泵奶器的创新,目前有一款叫Freemie的泵奶产品可以很好地附着在你的内衣里面收集母乳。我觉得关键就在于这个泵奶器的发动机设计得非常小巧,你可以把它放在口袋里或者别在衣服上。产品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断奶了,当时也没有能说服我的朋友海蒂为我的科研目的去尝试一下这个产品,但用过的女性都说它非常好。它可以让妈妈在外面(比如走路)的时候随时泵奶,最夸张的是有人告诉我,她有一次做手术的时候看到医生居然也把这玩意儿别在身上泵奶。
一般来说泵奶有三个原因,我们来回顾一下:首先,如果你早期奶量不够,医生会建议你时不时(或者每次)在给孩子亲喂之后继续泵点奶好提高奶量。尽管我没有找到很多实际的证据支持这种做法,但这个理论似乎说得通。如果这是你泵奶的唯一目的,也许你去医院租一个泵奶器会更好,医院的泵奶器质量普遍比市面上卖的更好些,而且刚生完孩子的那几天你也不会出门到处走。第二,很多女性早期就开始泵奶,这样就可以偶尔给她们的孩子使用奶瓶。当然你也可以一边泵奶,一边给孩子喂泵好的奶,但你可能觉得提前准备一瓶泵好的奶会更好。又或者你想通过泵奶来储点奶,好为之后自己回去工作做准备。
我还记得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应付各种复杂问题,尤其是我当时的奶量不太够。有些书里说妈妈们亲喂之后两小时内要泵奶(即使那时孩子还没睡醒),因为那时泵奶的话还会有奶能泵出来。但有时候孩子醒了就立刻要喝奶,可我的奶都泵掉了怎么办啊!回想起来,那些时刻是我刚生完孩子压力最大的时候。但这方面我真的找不到什么科学建议,想要减轻压力的话最好是先给自己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
很多妈妈说最好选一顿亲喂,大多数人会选择早上那顿,因为那时自己的奶量最足,之后的每顿都泵奶。如果行动得早,只要一两周你就可以有足够的储奶去用奶瓶给孩子喂了,然后在孩子用奶瓶喝奶的时候,你再继续泵第二瓶。
最后一个使用泵奶器的主要原因是妈妈们回去工作之后孩子依旧可以喝到母乳,具体做法就是你在孩子要喝奶的差不多时间在公司泵奶,这样他们第二天就可以喝到你泵的奶。如果你的奶水足够多,你可以多泵一些冷冻起来。大多数妈妈说上班泵奶特别麻烦而且也不舒服,但这真的没别的办法。你的工作应该可以给你留出泵奶的时间。如果你有自己的办公室,那是最好不过的;但假如你没有,那就得去一些不那么理想的地方泵奶了。一个医生告诉我她每次都要去那种男女混用的更衣室泵奶,为了避免被人看到,她必须拿个毯子把自己盖住。一些大规模的公司会提供专门的泵奶室,但也别抱太高期望,毕竟没有规定要求房间必须布置得很好。
你应该在每次使用完泵奶器后都认真清洗一遍,这可能会很费时间(那些用来擦拭泵奶器的消毒纸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每天要泵3次,每次半小时,这就是90分钟,你本可以用这个时间做其他事情。你也可以边泵奶边工作,我强烈建议你买一件不需要手动扶着的泵奶内衣,这样至少你能在泵奶的同时在手机上查看工作方面的消息。很多人会说妈妈泵奶的时候要放松一些,看看孩子的照片什么的,据说这样可以提高奶量,但我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直接证据。

那些还挣扎在孩子衔乳问题上的妈妈们,泵奶是你们唯一可以保持奶量的方法。这种只泵不喂的方式又被称作排他性泵奶,如果你遇到的是这种情况,我无法找到可以给你提供具体操作信息的研究,但网上也许有很多妈妈能帮到你。
◆ 母乳喂养真的很难!
◆ 关于早期母乳喂养的干预措施:
○ 尽早和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 关于孩子衔乳:
○ 乳头罩对于有些妈妈来说有用,但戒掉它很难。
○ 关于治疗孩子的舌系带或者唇系带可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证据不多。
◆ 关于母乳喂养导致母亲身体的疼痛:
○ 解决孩子舌系带的问题可以减轻母乳喂养的疼痛。
○ 关于如何解决喂奶时乳头疼痛的问题方面的研究不多,但关注衔乳会有帮助。
○ 如果你喂了几分钟奶或者喂了几周奶之后还是感觉很痛,要立刻寻求帮助。可能是因为感染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但都是可以治疗的。
◆ 关于乳头混淆:
○ 数据并不支持乳头混淆的说法。
◆ 关于奶量:
○ 大多数的女性会在产后3天之内开始下乳,但25%的女性需要更久的时间。
○ 生物反馈链是个很有说服力的理论:喂得越多奶水越多。
○ 关于非处方药能提高奶量的证据不足。
◆ 关于泵奶:
○ 糟透了。

孩子应该怎么睡,在哪睡?

家有一本非常古老的书叫《维肯、布林肯和诺德》(Wynken,Blynken and Nod),也许是别人送的也许是我们在旧货市场淘的。书的最后一页画的是一个小宝宝睡在婴儿床里,每次看到这本书,最让我震惊的就是画里的那张床上放了一堆东西:毛茸玩具、毯子、防撞围栏、枕头。

婴儿猝死综合征以及它的风险因子

除了出生时孩子自身的缺陷之外,婴儿猝死综合征是足月出生的宝宝1岁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就定义来看,这是一种健康婴儿在1岁前发生的、无法解释的死亡现象。90%的婴儿猝死会发生在出生后4个月内。

婴儿猝死的原因一直不太清楚,似乎是因为孩子呼吸突然停止并无法重新恢复呼吸。猝死在体弱的婴儿比如早产儿以及男婴身上更为常见。在所有让家长恐惧的事件里,对这种无法掌控的死亡可能会突然降临在孩子身上的恐惧是最深重的。我认识的几乎所有家长都想让孩子时刻(或者至少在某些时候)待在家里,不让他们离开自己视线半步。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即使知道孩子会把膝盖摔伤,我们还是会让他们去学骑车;我们明知有些时候他们会被传染感冒或者腹泻,但我们还是会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我们在日常情况下权衡利弊很容易:孩子腹泻是很难受,但让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又很有乐趣,而且这对他们的发育也有好处,所以我们会把弊端排除在外。我们会愿意让孩子出去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但假如其他孩子生病了,那我们就会尽量避免让孩子去接触他们。

当我们需要面临的风险会导致一些灾难性后果,比如孩子染上严重疾病甚至是死亡,事情就不那么好抉择了。首先,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日常的各种风险:让孩子坐车其实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危险确实存在,但我们通常不会注意到。从我们需要面对的日常潜在危险的程度上看,孩子睡觉猝死的风险尽管存在,但发生的概率却非常低。第二,我们需要意识到,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睡眠方式会切实影响父母的生活质量。如果和孩子一起睡是唯一可以让你入睡的办法,那你就选择这么做,保证自己睡眠充足,能稳定开车,过正常的生活,这样对你的孩子也有好处。这些选择很关键,也许比那些可能存在的甚至是很糟糕的小风险更值得重视。照顾好你自己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做父母的很难想象自己做的一些决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风险,更不可能去特意给孩子制造风险。至少在面对那些非常明显且常见的风险时,我们会很容易做出决定;在遇到低风险的情况时,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睡,此时我们可能会有些犹豫和纠结。

知晓了全部信息的前提下必须要做的一个决定。避免婴儿猝死的医学建议主要有四个部分,婴儿应该:(1)仰躺着睡;(2)单独睡在婴儿床上;(3)睡在父母的卧室里;(4)身边没有任何软的东西。

睡眠推荐一:仰躺着睡
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美国或者其他地方的婴儿最普遍的睡眠方式都是趴着睡。这么做的一个原因是孩子这样能睡得更好,不会频繁醒来。

仰躺着睡的弊端:婴儿头部畸形
婴儿仰躺着睡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婴儿头部畸形,通俗来讲就是会把脑袋睡扁。仰躺着睡的婴儿长成扁脑袋的可能性更高。随着让孩子仰躺着睡被广泛推崇,把脑袋睡扁的孩子也越来越常见。而头部经常偏向一个方向睡觉的孩子,容易引起头部畸形。
孩子如果出生时头部的一侧就有点平,那么让他们仰躺着睡会增加头部畸形的可能,双胞胎和早产儿头部畸形的情况也更常见。头部畸形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这仅仅是个外表上的缺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可以让孩子在白天的时候经常趴着玩一玩,或者不要一整天都让他躺着。
扁脑袋也是可以治疗的,一个通行的做法就是给孩子一直戴头盔,但也有人认为戴头盔没什么效果。如果你正面临这个问题,可以跟儿科医生讨论一下治疗的具体方案。

眠推荐二:让孩子独自睡在婴儿床里
第二个来自儿科医师协会的推荐就是让孩子自己睡在婴儿床里,而不要和父母一起睡。这个推荐在家长群体里尤其有争议。一些人强烈支持和孩子一起睡,对此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睡是千万年来人类抚育后代的通行睡眠方式。的确如此,原始时期的山洞里可没有婴儿床。即使是现在,孩子和父母一起睡也是很多文化当中的普遍做法。但从孩子的安全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靠谱的建议。
如果你想和孩子一起睡,你和你的伴侣绝对不应该大量吸烟或者喝酒,尽管无法彻底避免所有潜在的风险,你和孩子一起睡的时候避免这些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的。
另一方面来讲,父母和孩子一起睡还是会有好处的,根据很多妈妈给我的反馈来看,主要的好处就是方便。挪动一个睡着的宝宝大概率会弄醒他们,也许你可以预测自己的孩子不会醒,但至少有些孩子肯定是会被弄醒的。如果不弄醒孩子,父母就能多睡一会儿。

睡眠推荐三: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卧室里
不同于和孩子同床睡,让孩子睡在父母的房间里是被支持和推崇的。为了预防猝死,美国儿科协会建议婴儿在父母房间里至少要睡到6个月,理想情况下最好睡到1岁。背后的原因就是孩子在父母的房间里睡的时候父母会多留神孩子。

睡在沙发上

几乎所有关于孩子睡在哪的文章里面都有一个不断被提及的危险做法,那就是孩子和父母同睡在沙发上。孩子和父母一起睡沙发的致死率比基准线高出了20到60倍。我们不难看出原因:一个极度疲劳的大人抱着孩子在沙发上睡着了,孩子很容易被枕头捂到窒息而死。遗憾的是在一些沙发致幼儿死亡的案例中,父母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和孩子同床睡的风险。他们以为自己坐着就不会打瞌睡了,但却意外地睡着了。即使和孩子一起睡在床上有小风险,但相比和孩子一起睡在沙发上来说,也许一起睡在床上更好一些。

睡眠推荐四:婴儿床内不要放柔软的东西

最后一项儿医协会对孩子睡眠方面的推荐是婴儿床里面除了孩子之外不应该放置任何物品,包括玩具、防撞围栏、毯子或者枕头等等。这也许是最容易做到的,在婴儿床里放玩具、枕头之类的东西除了看上去可爱些,几乎没有什么用处(防撞围栏有点特殊)。这种做法在你带着孩子旅行的时候也会有好处,没有家长希望去奶奶家的时候还要在推车里面装上各种玩具小羊、小熊、小恐龙什么的。如果你可以减少孩子睡觉时所必需的东西,你的行李箱会感谢你的。
非常确定的是要让孩子仰躺着睡,他们的身边也不要放毯子、枕头或者任何其他东西,同样我们也要避免和孩子一起睡在沙发上。这些证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容易操作的。
父母吸烟会增加婴儿猝死的危险似乎也是很明确的,尤其是你想和孩子同床睡的时候。另外数据告诉我们的一点是孩子出生后的头4个月的具体的睡眠位置和方式(是和父母一起睡在床上还是睡在父母的房间)在婴儿猝死这个问题上是很关键的。这给新手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头几个月留下了一系列的选择题,是同床睡,或者同房睡但不同床?还是都不要?鉴于研究显示父母和孩子睡在同一张床上会有一些风险,但可能让孩子睡在自己的房间也有危险,也许最安全的方法是让孩子出生之后的头几个月和你睡在一个房间,但不要睡在同一张床上。
这个做法不一定对所有的家庭都适用。我们在考虑是否和孩子同床睡的时候也要想一下自己的偏好,也许你觉得这样更方便喂奶,又或者你就是喜欢和孩子靠在一起。如果你是这种想法的话那很有可能你会无视那些中提到的风险而选择和孩子一起睡在床上。
◆ 有很好的证据证明孩子仰躺着睡可以降低猝死的风险。
◆ 有一些证据表明父母和孩子睡在同一张床上会比较危险。
○ 假如你或者你的伴侣吸烟或者喝酒,孩子猝死的风险更高。
◆ 有限的证据表明父母和孩子睡在一个房间有好处。
○ 孩子出生几个月后,和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的好处就慢慢消失了。
○ 孩子如果自己睡,睡眠质量也许更高。
◆ 婴儿床
○ 找找那些可以给孩子穿在身上的毯子!
○ 防撞围栏:造成孩子猝死的风险很小,但好处也很有限。
◆ 父母和孩子一起睡在沙发上是非常危险的。

按严格的日程养育

当你怀孕的时候,尤其是初次怀孕的时候,你会听到来自别人的各种建议。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同向我认真解释为什么孩子从医院回到家后就要立刻按照严格的日程来养育。你需要提前安排好他们吃和睡的时间,并严格按照这样的计划来执行,他跟我说孩子也会很喜欢这种有规律的生活。
拿孩子睡眠方向的两大派别——理查德·法伯的《法伯睡眠宝典》以及马克·维斯布朗的《婴幼儿睡眠圣经》举个例子,他们都给父母提供了一些孩子究竟该睡多久的大致建议,但问题是他们两人的观点不一致。法伯认为孩子6个月的时候总睡眠时长应该在13小时左右:晚上睡9.25小时,白天睡两觉,每觉睡1到2小时左右。维斯布朗认为孩子6个月时的总睡眠时长应该是14小时:晚上睡的时间久些,要12小时,白天睡两个小觉,每个时长1小时。
◆ 有一些大致的关于孩子睡眠安排的指导:
○ 孩子2个月的时候晚间的睡眠会拉长。
○ 4个月的时候孩子会有规律地白天睡三觉。
○ 9个月的时候孩子会有规律地白天睡两觉。
○ 15到18个月之间的时候孩子会有规律地睡一觉。
○ 3岁的时候孩子白天可以不用小睡了。
◆ 不同的孩子日程的规划也完全不同,你几乎很难去掌控。
◆ 孩子之间最一致的睡眠特征就是他们几乎都是在早上6点到8点之间醒来。
◆ 晚上睡得早=睡觉的时间更久。

请一定要给孩子接种疫苗

20世纪50年代,美国每年大约有500人(大多是儿童)死于麻疹,三四百万人会患上麻疹;在2016年,患麻疹的大约有68例,但没有任何孩子死于麻疹。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麻疹致死率的急剧下降,那就是麻疹疫苗的研发和接种。
疫苗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它还是妈妈群中争论的焦点。一些家长不希望他们的孩子接种疫苗,害怕孩子会因此受伤、得自闭症,或者造成其他不确定的后果。一些家长想给孩子推迟疫苗接种,认为延长接种时间可以减轻疫苗接种可能带来的风险。父母对孩子接种疫苗的担忧日益增强,而这些来自父母的顾虑对各种疾病的爆发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疫苗是很安全有效的。这个结论是被医生、医学组织、政府以及非政府机构所支持的。即便如此,仍然有家长选择不给孩子接种疫苗,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对这一决定深思熟虑过的。
假设一个情形:人们觉得给婴儿剪指甲是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可能会让孩子生病或者出现其他的症状。如果你为给婴儿剪指甲这种行为设立一个不良反应的报告系统,你很可能会收到来自父母的各种各样的报告。可能有的父母告诉你他们给孩子剪完指甲后孩子突然发烧了,其他的父母会说他们发现孩子剪完指甲之后拉肚子了,或者孩子剪完指甲之后好几天都不好好睡觉,又或者孩子剪完指甲之后哭了好几个小时。这些都有可能是真实发生的情况,但却无法和剪指甲产生因果关系。孩子有时候就是会发烧,会肚子不舒服,大多数孩子都会不好好睡觉,而有的孩子就是很爱哭。
◆ 疫苗是安全的。
○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会在接种疫苗之后发生过敏,而且这是可以治疗的。
○ 有一些因接种疫苗产生的极端不良反应的情况,大多数都发生在有免疫系统缺陷的孩子身上。
○ 唯一一个普遍的关于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就是发烧和筋挛,这些同样比较少见,对孩子也没有长期影响。
○ 没有证据表明疫苗接种和自闭症之间有联系,很多证据都驳斥了这种观点。
◆ 疫苗可以预防孩子得病。

做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

妈妈群中火力最猛的讨论就是妈妈要不要回去工作。写作这一章的灵感来源于一个朋友的儿子有一天在学校被同学问道:“你的妈妈是哪种妈妈?我妈妈是待在家里的。”我朋友的儿子回答:“哦,我妈妈是工作的那种。”
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你该怎么思考是否工作这个决定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
1.怎样才是对你的孩子最好的?(这里的“最好”可以解释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2.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3.你的选择对家庭的经济收入意味着什么?

大家经常会谈到1和3,我也会在这一章里面谈到这两点,但我也想鼓励你们考虑一下2,也就是自己想不想去工作。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必须工作,或者不工作是因为必须待在家里照顾孩子,无论哪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但我觉得不会一直是这样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待在家里带孩子,或者回去工作都是无可厚非的。

这不代表我爱工作胜过我的孩子,如果我必须在孩子和工作里面二选一的话,孩子永远都是唯一选择。但是我和孩子待在一起的边际效用价值下降得非常快,一部分原因是带孩子太累了,和他们在一起的第一个小时很棒,第二个小时就不那么棒了,到第四个小时的时候我已经差不多得喝杯酒了,或者最好去做做我的科研了。而我的工作不会这样,工作的第八个小时的确比第七个小时要稍微无聊些,但还是令人振奋的。
工作对于身体和精神的挑战跟照顾孩子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任何时候工作8个小时都比和孩子待5个小时感觉好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工作,因为我喜欢。这么说完全没问题,就像如果你喜欢,你就待在家里照顾孩子一样。
我也知道很多人不喜欢上班,但我们不应该觉得自己待在家照顾孩子是为了他更好地成长,或者至少这不应该是我们做全职妈妈的唯一理由。“这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或者“这对全家都好”才是合理的理由。因此在你阅读怎么做才对孩子或者家庭收入有益的证据之前,你和家人(包括伴侣以及正在照顾孩子的家庭成员)应该先想一想你们喜欢做的是什么,之后再考虑数据以及各自的局限。
我会先谈谈是否应该工作,也就是父母工作对孩子的影响、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最后我会花点时间谈谈产假的问题,以及如果你决定回去上班,产假应该休多久?

父母工作对孩子的影响

让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父母当中的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对孩子的发育是好是坏?这是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
首先,那些有一方父母在家照顾孩子和那些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跟父母是否在家照顾孩子无关,但却很有可能会对孩子有影响。第二,在你工作的时候,家里的孩子在做什么似乎更值得关注。孩子长大了自然要去学校,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还没有上学的孩子,是否有个好的养育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会重点讨论如果你决定回去工作,那么怎么安排日托的问题)。最后,工作一般来说意味着金钱,钱对于家庭很重要,它能为你和你的孩子创造很多的机会,没有钱也就没有机会,所以不应该把家庭收入和父母没有陪伴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分开讨论。
述是已有的证据表明父母工作对于孩子成长发育的影响很小,几乎为零。取决于家庭的具体情况和父母工作的安排,对孩子的影响可以是轻微正面或者负面。但工作与否绝对不是一个会葬送孩子美好前程的决定(假如有这么一个决定的话)。

家庭预算

最后需要考虑的就是父母工作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需要考虑每个家长的收入以及照顾孩子所需的花费。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长短期两方面。抚养孩子花费很大,而且大部分用的是我们的税后工资。这意味着你的收入需要比养孩子的花销高许多才能收支平衡。

还有至少两个方面你需要想清楚。
第一,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些算法也会变。上学的孩子相对来说花销少一些,比如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如果你一直在工作,你的收入也可能会随着工作年限慢慢增长(虽然这取决于你的工作,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这样的),这意味着即使你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去工作听上去不是个好主意,但是长远来看也许是个好事。当然了,你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工作,等他们大一些了再回去工作,很多人都这么做,但这种情形只对某些工作适用,并且没法保证当你回去工作的时候薪水不会下降很多,更何况还有你失去的那些退休金。如何考量长短期的弊端并没有一个普遍通行的办法,我只想说你不应该只局限在考虑孩子出生之后前3年的预算。

第二,你可能也需要考虑一下经济学家所说的“钱的边际效用价值”,比方说如果你工作的话家里的经济状况会更好些。你可以用钱来计算,但钱不会告诉你,你会变得多快乐。你需要用心思考一下你赚的那笔钱对于全家的价值,经济学术语叫作“效用”,换一个通俗的词语来说就是“幸福”。你的生活会变得有多不一样?你会用这笔钱做什么?如果你赚的这笔钱不会让你更开心,那就不值得了。

做出选择

对大部分人来说,父母双方是否都出去工作,不是一个容易做的选择,我也没办法给出适合所有人的建议。数据证明抛开对孩子有长远好处的产假不谈,没有太多的证据表明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会对孩子的发育有任何影响,所以是否工作这个问题可以完全从你个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你应该思考一下你的预算,但同时也想一想自己要的是什么。
有没有其中一方想在家照顾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但也是最难预测的。在你有孩子之前,很难预测自己是否愿意和孩子一直在一起。有些人喜欢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他们无法想象离开孩子哪怕一步;即使同样爱着自己的孩子,也有人满心盼望着周一去上班。你的想法也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发生变化,有些人天生就特别喜欢小宝宝。
◆ 妈妈休产假会对孩子有好处,但没有证据表明产假结束之后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会对孩子有任何影响(无论好坏)。
◆ 在决定父母是否应该有一方全职在家照顾孩子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偏好以及对家庭经济情况长短期的影响。
◆ 我们应该停止批判别人的做法和决定。
注解: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商品的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商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编者注

应该让谁来照顾孩子?

如果家里所有的成年人都出去工作了,那你即将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该让谁来照顾。

育儿选项决策树

在经济学里面,我们会教人如何利用决策树,具体怎么做呢?你从最下面那一层开始。首先,如果你必须要雇保姆的话,要想好你想要哪种(这里我给你3个选择),这样你就完成了树叶的那部分,再来决定如果你必须找日托的话,你想要哪种日托(这里我给你4个选择),最后你把两个选项进行对比。
现在你对比的不是两个泛泛的类别,而是非常具体的选项:我更喜欢哪个?是最理想的保姆还是日托?

现在你对比的不是两个泛泛的类别,而是非常具体的选项:我更喜欢哪个?是最理想的保姆还是日托?
这就是你的决策理论。理论当然无法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它只能给你提供一个解题思路。想要知道答案,我们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证据(也就是那些跟不同育儿选项有关的证据)结合起来。

上日托还是请保姆?
目前在决策树上你应该已经选好了最理想的日托和保姆,现在就是对比看看其中一个选项是否比另一个要好。

其中一个就是孩子对保姆的依恋,那些去日托的孩子是不是就不太会依恋母亲?不是的,父母的育儿质量会影响孩子的依恋性,但日托不会。
最后就是关于孩子生病的对比。去日托的孩子更有可能生病,但都不是什么大病,比如感冒、发烧、腹泻等。
从积极方面来说,让孩子早接触病菌可以增强他们的免疫力,那些在日托待得更久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感冒的次数也更少。
一个就是做好父母很重要。这些研究共同发现的一点就是父母和孩子成长结果之间的联系。即使你的孩子跟日托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和你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家里有书看、父母经常给孩子念书,也比孩子在日托看的那些书更重要。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持久的。再者,育儿的质量比方式更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日托可能会比一个差劲的保姆更好,反之亦然。
如何照料孩子不仅仅关乎你的孩子,你需要想出一个对全家来说都可行的方案。这就需要考虑孩子认知发育以外的很多情况。
首先就是开销。一般来说请保姆比去日托更贵,和其他家庭共用一个保姆可以分担一些请保姆的开销。这是预算上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你花在育儿上的开销应该是多少?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得想一想“钱的边际价值”(可能没人愿意听我啰嗦经济学家那套育儿观)。假设和别的家庭共用一个保姆,和自己单独雇一个保姆的花销差别是1年10000美元,3年就是30000美元。很明显你会倾向于使用共享保姆,这很简单。但如果你不太想和别人共用一个保姆,那么你就需要想一想这30000美元对你来说价值是什么,也就是思考一下钱的边际价值。
这的确是很多钱(育儿的花费真的太贵了),但这个问题也同样重要:你会拿这多出来的30000美元做什么?下一个跟育儿无关的能用上这笔钱的最理想的地方是哪里?这跟思考要不要让父母一方全职在家带孩子是类似的。可能差别是你会有价值多少的公寓或者房子,也可能关乎去哪度假,又或者意味着家庭储蓄更少了,或你要动用你一部分养老的钱。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但你至少可以更具体地来衡量这个决定对你的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你更愿意单独雇一个保姆?还是每年能度两次假?还是拥有更多的退休金呢?
除了预算,同样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更方便。在你家或者你工作的地方附近有没有日托?你是不是需要开车去很远的地方送孩子过去?如果孩子生病了你怎么办?在家的话保姆还是能帮到你(孩子在家也不太可能生病),但是日托就不行了。你有没有备选方案?
我朋友南希给我的育儿建议中最好的一条就是:无论你选择了哪种育儿方式,都应该提前计划好假如保姆或者孩子生病了,家里谁应该主导一切,为了谁该请假照顾孩子而和伴侣吵架是一件让人很不愉快的事。
最后,你也许更倾向于其中的某些做法,这完全是个正当的理由。很多人会觉得让一个陌生人一整天都和孩子待在自己家里令人很不舒服。你和住在自己家帮忙照料孩子的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比较复杂。如果你有个保姆,有一天你的孩子也许会对着你喊出保姆的名字,这会不会让你很难过?这个问题也许不严重,但你需要提前想好。
育儿方式的选择事关整个家庭。如果家里所有的大人都选择工作,那你们就不要为此感到不开心。你也许会在工作的时候非常想念孩子,但如果你整天都在担心孩子,那你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找到一个对你以及对孩子来说都最理想的育儿选项很重要。
本章开头的那个决策树把两种育儿选项对立起来可能会有误导性。育儿的选项之间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比如,我们找到的一些证据说送孩子去日托结果会很糟,但这似乎只是在孩子还小(比如第1年或者18个月之前)的时候会这样;孩子大一些之后(比如1岁或者18个月之后)的分析表明,送孩子去日托其实是更好的选择。结合所有的研究我们发现,孩子小的时候似乎找个保姆比较好(或者让家里的长辈轮流来带),孩子稍微大一些之后去日托似乎更好。
◆ 无论哪种育儿选项,质量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日托,你可以尝试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日托做一下质量评估。
◆ 一般来说,孩子在日托待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似乎就越强,但是行为上好像会稍微差一些。
◆ 孩子大一些之后日托的效果会更加正面积极,孩子越小,送日托对他们越不利。
◆ 上日托的孩子更容易生病,但同时他们的免疫能力也会增强。
◆ 从重要性来讲,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与其他的育儿方式相比具有压倒性的好处,所以要确保选择对身为家长的你来说最切实可行的做法。
抽认卡或闪卡(Flsh Crd),是一小块纸片,在学校里用来做辅助教学。
哭声免疫法在帮助孩子夜间睡眠这方面是很有效的。
◆ 有证据表明给孩子进行睡眠训练可以改善父母的很多状态,包括减少抑郁的可能性,情绪更加健康。
◆ 没有证据表明睡眠训练会对孩子造成任何长短期的危害,如果有证据,那也是短期内会带来好处。
◆ 有证据表明其他很多的睡眠训练方法都可以成功实施,这些方法的区别很小。
○ 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保持连贯性,选择一个方法,一直坚持用下去。

母乳之后:开始辅食

一个大概的建议:孩子还小的时候给他们尝试足够多的食物,即使孩子一开始不肯吃,也要继续给他们提供这些选择。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他们吃得没你预想的那么多的时候也别抓狂,继续给他们提供各种新食物。如果他们不肯吃新食物,不要拿其他他们愿意吃的东西来代替,不要奖励,也不要威胁他们进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一桌可口的饭菜,却听到你4岁的孩子尖叫着说他讨厌吃这些,一口都不想吃的时候,做父母的会很沮丧,对此我除了建议你塞上耳塞之外,没别的好办法。我也尝试教育芬恩,即使在他生着气、噘着嘴把盘子推开的时候也要说“我不想吃炖牛肉”,而不是“我讨厌吃炖牛肉”,因为这样听起来起码更礼貌一些。(做父母真是一场拉锯战啊!)
所有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你的孩子没有任何体重增加或者营养过剩的前提下,如果你担心的话就带孩子去看医生,他们可以检查孩子的体重,看看是否出现营养不良、缺少维生素或者其他的情况。对于那些营养不良的孩子,有另外的一套进食规则,大多是强化的规则,以此来提高孩子的食量。

过敏原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也许可以。大多数的食物过敏都是这8种食物导致的:牛奶、花生、鸡蛋、大豆、小麦、坚果、鱼以及带壳的海产品。这些食物导致的儿童过敏现象在过去几年里持续增加,也许这正是因为我们的卫生条件变好了,导致孩子早期能接触到这些过敏原的概率大大降低。在所有过敏原当中,牛奶、鸡蛋和花生导致的食物过敏比例又更高一些。
你需要慢慢来,开始的时候先来一点点,一天只给一种含有过敏原的食物,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什么也没发生,再增加一些,长此以往,直到你可以给他们正常的量,最后就是循环往复地提供这些食物。这个要求很高,尤其是大多数孩子的食量其实都不大,为了持续让孩子在接触所有其他食物之外再继续接触花生、酸奶和鸡蛋,需要父母做很多的后厨工作。如果你把握不好,市面上有一些包含了这些食物的粉末状产品,你可以把它们和母乳、配方奶或者米糊混合起来喂给孩子吃。

其他被禁止的食物

除了食物过敏之外,有一些食物是完全被禁止的:牛奶、蜂蜜、会导致窒息的食物、加了糖精的饮料。这些食物孩子真的完全不能吃吗?最后一个明显不只婴儿不可以吃,连儿童甚至成年人都不建议喝苏打水。你6个月大的孩子不需要喝可乐,果汁也比较有争议(我记得我小时候总是能看见橙汁)。一般情况下小孩子应该喝配方奶、母乳或者(一旦开始吃辅食之后)水。直接给孩子吃水果或者水果糊比果汁更好。有窒息危险的食物,比如坚果、整颗葡萄或者硬糖(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应该完全避免。婴儿确实会发生窒息,这些食物也容易导致窒息。葡萄可以切成片,坚果的话吃坚果黄油就可以了,硬糖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也是不推荐的。
牛奶也许是最复杂的情况,部分是因为它会和上面提到的过敏原食物发生反应。引入一些用牛奶做的食物去预防食物过敏很重要,像酸奶和奶酪,但是牛奶本身是被禁止的,原因就是牛奶无法给婴儿提供全方位的营养,如果你给婴儿喝太多的牛奶,这会限制他们对母乳或者配方奶的吸收。尤其是当婴儿主要以牛奶作为奶源的话会导致严重缺铁。
证据只表明你不应该拿牛奶来代替配方奶或者母乳,但其他的食物比如燕麦片是没问题的。
最后就是蜂蜜。不能吃蜂蜜主要是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婴儿肉毒杆菌中毒。肉毒杆菌是一种很可怕的毒素,它会影响婴儿的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在6个月以下的婴儿身上很常见,它是完全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即便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感染,孩子通常需要使用几天呼吸机,直到他们可以恢复自主呼吸。
肉毒杆菌可以在土壤里或者其他地方找到,包括蜂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的几例婴儿因为吃了蜂蜜之后中毒的情况,导致大家普遍建议孩子1岁之前不要碰蜂蜜(甚至有人建议是2到3岁之前)。关于蜂蜜是不是肉毒杆菌的重要来源说法众多,即使过去几十年禁止婴儿吃蜂蜜的做法已经很大程度上被普及,婴儿感染肉毒杆菌的比率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这说明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肉毒杆菌来源,所以不让婴儿碰蜂蜜也许矫枉过正了,但不接触蜂蜜对孩子也没有任何坏处。

给孩子补充维生素

很多人会苦口婆心地告诉你母乳很完美,能为你的孩子提供所有他们需要的营养,说完之后他们又给你递上一瓶维生素D滴液,告诉你实际上母乳里面的维生素D不太够,所以最好每天记得给孩子喂几滴,不然他们可能会得佝偻病。
只有两个例外,就是维生素D和铁。维生素D在很多食物中都没有,母乳当中的含量也不高。人们通常是通过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但因为我们很多人经常待在室内,而不是阳光灿烂的托斯卡纳,所以没办法通过持续晒太阳来获取。结果就是很多孩子体内缺乏维生素D,大约有超过25%的白人孩子缺乏维生素D,其他有色人种的孩子比率更高(肤色越深,从阳光中摄取的维生素D就越少)。
是否缺乏维生素D可以通过血液当中维生素D的浓度是否低于标准值判断出来。另外尚不清楚的是缺乏维生素D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会缺铁,缺铁会导致贫血。母乳中的铁含量很低,但除非孩子有贫血的症状,通常不建议给他们补铁。燕麦片当中含有很多铁,所以一旦孩子开始吃辅食,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另外分娩的时候等一下再剪脐带可以改善孩子贫血的情况(详情请看第一章),这比补充维生素容易多了。以上所有的做法都对母乳喂养的孩子适用;配方奶里面富含铁、维生素D以及其他的维生素,所以如果你偶尔使用配方奶,那你的孩子也不太可能会出问题。

◆ 让孩子在早期就接触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可以降低他们发生食物过敏的概率。
◆ 孩子需要时间去熟悉新食物的味道,所以即使他们拒绝,也要一直给他们尝试,早期给孩子多尝试不同的食物味道,会增加他们接受新食物的可能。
◆ 没有很多的证据支持传统的有关辅食添加的建议,你可以选择不从米糊开始。
◆ 孩子主导断奶的方式不是魔法(基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但是也没有理由不去尝试。
◆ 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有一两天忘记了也没关系。

什么时候会走路

医生在每一次做身体检查的时候都会到处轻轻戳碰你的宝宝,看看他们肌肉发育的情况,让宝宝变换姿势(孩子特别不喜欢这样),看他们的反射弧,身体活动的状况。尽管很难去量化,但这依然是很重要的一项检查(自己检查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医生每次都会观察宝宝的一些基本的身体发育上的里程碑,是孩子在9个月、18个月、30个月大的时候医生会检查的情况。

IMG_20241006_131859

孩子在9个月和18个月的里程碑是最关键的,到了孩子30个月的时候,大多数主要的问题都会被诊断出来,医生会开始检查一些小技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掌握这些技能,正常发育的孩子通常3到5个月的时候就会翻身,如果到了9个月还不会翻身,那绝对不正常。类似的还有,如果正常发育是指孩子在8到17个月之间、平均12个月的时候学会走路,那18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就不太正常了。
为了确保孩子的发育迟缓问题不被忽视,进行定期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好的儿科医生会在你每次带孩子检查的时候评估孩子的运动能力,他们也会积极寻找任何孩子表现出的可能在正常发育范围之外的迹象。正常的范围是多少?我们可以去看看数据。

IMG_20241006_132031
比如独自站立大约会在孩子7到17个月之间发生,对孩子来说这几乎横跨一个世纪了。医生会准确关注这些范围的最早期,但假如你的孩子很早学会走路,比如7个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假如你的孩子在正常范围内最晚的那一端,是不是就注定他将来不能入选校足球队了?
有关孩子很晚才学会走路会产生的后果的研究非常少。几乎所有的孩子,即使是那些发育迟缓的孩子,最后都会走和跑。如果你问:“走路迹象出现得早可以预测什么时候会走路吗?”答案也许是:“不能,因为每个人最终都会走路。”

生病

尽管不能算是里程碑,但孩子的第一次感冒绝对是父母必须要面临的一个很糟糕的时刻。孩子之后还会接二连三地感冒。作为小婴儿的父母,你会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之间度过一段充满鼻涕的日子。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似乎一直在感冒或者生病。如果你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冬季的那几个月就是一个全家人不停生病的过程:先是你病了,然后第一个孩子病了,接着第二个孩子病了,你的丈夫又病了,之后又是第二个孩子病了,现在第一个孩子又病了。没准中间哪个环节还会出现肠胃炎。你忍不住想:这正常吗?是不是每个人都把赚的钱花在买纸巾上了?是的。
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基本上每年要感冒6到8次,大多数感冒发生在9月到次年4月之间,也就是说这段时期内大约每个月感冒1次。

每次感冒平均要持续两周,一个月有30天,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你的孩子大约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感冒。除此之外大多数的孩子感冒末期会咳嗽好几周,这些天数慢慢地就这么叠加起来了。尽管会增加孩子感染中耳炎或者其他细菌的风险(支气管炎、肺炎),大多数的感冒症状还是很轻微。这就是为什么医生普遍建议除非情况危急(比如,孩子持续发烧好几天,或者孩子刚看上去好了一点之后又开始严重起来),否则没必要来医院。

所有的这些情况当中,孩子患上中耳炎最常见,大约25%的孩子会在1岁之前患中耳炎,大约60%的孩子会在4岁前患中耳炎。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病了,那最好去看医生。大多数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的原因是感冒,所以即使很多时候你没必要带孩子去看医生,

你也不会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
你应该买一本好的儿科书籍放在家里,书能比我更好地列举出孩子可能出现的病症,这里有几本是我推荐的,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劳拉·沃尔瑟·内桑森写的《美国执业儿科医生育儿百科》(The Portable Pediatrician)。

自打我们小时候起,医学界的最大改变就是抗生素的使用。之前用抗生素治疗感冒很常见,但现在我们不再这么做了。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没有效果,你的医生不该(通常也不会)给你开抗生素。全球公共卫生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滥用抗生素,这会导致病菌对抗生素免疫。抗生素对你的孩子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比如它可能会导致腹泻,谨慎使用抗生素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患了中耳炎或者其他病症,医生是可以给孩子使用抗生素的,但即使是中耳炎,其实也没什么必要使用抗生素。医生在给患中耳炎的孩子开药(抗生素)时是非常谨慎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耳朵看起来怎么样,以及是否有其他的一些症状。如果你的孩子耳朵疼,你需要带他去看医生。
好好享受你在鼻涕乐园的时光吧!往好的方面看,上学之后孩子就不太容易生病了(每年也许就感冒2到4次),所以情况不会一直这么糟。

◆ 孩子运动发育迟缓可能是其他严重问题的信号,最常见的就是脑瘫。
◆ 孩子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发育的差异性(很多样)不需要过分担忧。
◆ 有很多方法去评估孩子的运动能力,儿科医生是最好的帮手。
◆ 孩子通常会感冒很多次,冬季的时候大约1个月1次,这种情况至少会持续到他们上学的时候。一定要多买点纸巾放在家里。

孩子看电视的习惯

作为家长我从来不认为看电视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我的孩子有时候也会看电视,但大多都是我需要忙一些事情的时候。当你和孩子度过了一整天并准备开始做晚饭的周末晚上,安排他们去看半小时电视真的很有帮助。看“小小爱因斯坦”不是为了让芬恩学到东西,而是可以让年龄还小的芬恩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上。

让我们以贝叶斯的方式去考虑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的数据很有限,基于已有的信息,我想提几个论点:
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从电视上学到东西;
2.3到5岁的孩子可以从电视节目,比如《芝麻街》中学到一些东西,比如词汇等;
3.现有最好的证据表明,看电视,甚至是很小的时候就看电视,不影响孩子之后的成绩。
这个总结也许有点用处,但我们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平板电脑上的应用是好是坏?跟着电视里面的人做运动能算看电视吗?有没有正确的看电视的时长呢?平板电脑上的那些节目该不该看呢?禁播广告是好是坏?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但如果方法多元化一些,我们也许可以有更多的进展。

在统计学领域有两个大的方法派别,第一个是频率统计学,就是运用已有的数据找出数据中存在的关系;第二个是贝叶斯统计学,就是从我们先前对真相的信念开始,运用数据去改变(或者更新)我们对真相的看法。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很好的研究表明看《海绵宝宝》的孩子在2岁的时候读写能力更好,这也是该领域内唯一一个研究,在频率统计学上,你可能不得不相信《海绵宝宝》是很好的学习工具。在贝叶斯看来,这个结论就站不住脚了。在看到数据之前,我们不太可能认为《海绵宝宝》可以教2岁的孩子如何读书,看了数据之后我们更有可能相信两者的关联性是存在的,但因为我们开始时是对此持怀疑态度的,所以即使看到数据我们也仍然应该保持这种怀疑态度。

贝叶斯的方法就是要我们把一些对其他事情已知的信息和数据一起纳入到结论中去。为什么要谈这个?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看电视或者使用电子设备这个问题是有一些个人看法的。孩子1天只有大约13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如果他们花8个小时看电视,那就没时间做其他事情了,所以也不能说这全无害处。另一方面,我们很难去想象1周看1个小时的《芝麻街》或者《爱探险的朵拉》会降低孩子的智商,或者对他们有其他持续性的坏影响。你可以运用相同的逻辑去看待平板电脑,一个2岁的孩子整天玩平板电脑可能会很不好,但1周玩两次30分钟的数学游戏也许不会很糟糕。

当我们以这个为出发点,即使数据不多但仍然很有用,因为这些数据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我们直觉感知不到的信息[用贝叶斯的方法来说这就叫作薄弱的先验信息(Weaker Prior)]。比如我对孩子是否能通过看视频学到东西这一点不确定,那看到一些证明孩子学不到东西的数据就会觉得很有用。类似的逻辑,即使我们确定孩子每天看8小时电视很不好,每周看1小时就没什么关系,我依然不太确定正常的看电视的时长应该是多少,比如1天2小时可以吗?对于这个问题,杰西的那篇文章就很有用,因为它研究的恰好是孩子每天看2个小时电视的情况,结果是没有任何影响。

◆ 孩子2岁前无法从电视上学到东西。
◆ 3到5岁的孩子可以从电视上学到东西。
○ 但要注意孩子具体看的是什么节目。
◆ 整体来讲有关孩子该看多长时间电视/使用多长时间电子设备的证据比较少,如果你有疑问的话,可以用“贝叶斯先验信息”的方法来完善自己所需的信息。

注:
托马斯·贝叶斯(Thoms Byes,1702—1761),18世纪英国神学家、数学家、数理统计学家和哲学家,概率论理论创始人,贝叶斯统计的创立者,“归纳地”运用数学概率,“从特殊推论一般、从样本推论全体”的第一人。——编者注
时间是有时间价值的,机会成本就是因为做一件事情而放弃做另一件事情所付出的代价,做另一件事情是需要时间的,那么放弃的就是它的时间价值,也就是时间的机会成本。

语言学习

这本叫《摇篮呓语》(Narratives from the Crib)的书在我9岁的时候出版了。

依然清楚地记得每次放学回家都看到门廊的桌子上放着一份书稿复印件。我打开书急切地寻找小时候的自己,但是郁闷地发现书里根本没有那个部分。这就是一本由语言学家发表的分析动词结构以及句式的论文编纂起来的晦涩书籍,我只记得当时读到一些我小时候说的话觉得很好玩,之后我就把书丢到一边去了。
作为父母,我们会很自然而然甚至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对比,语言发育是认知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会在孩子身上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所以拿这个来对比并不奇怪。如果你真的好奇,可以用刚才我提到的数据库做一些更具体的对比。但我们需要记住的关键一点是,孩子早期的语言发育对他们以后各方面的能力影响是非常弱的。说话说得早不保证孩子之后其他方面的成功(即使是在4岁的时候);大多数说话晚的孩子在几年之内会和其他人一样正常开口说话。
◆ 有一些标准化的工具可以用来测试孩子的词汇量,你可以自己拿去测;也有一些你可以拿来做对比的指标。
◆ 整体来说,女孩在语言发育方面会比男孩快一些,尽管两性之间会有很多的重合。
◆ 语言发育的时间和孩子以后的成绩或者阅读能力有一些联系,但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影响都是很弱的。

##厕训练的方法
选好了开始如厕训练的时间之后,我们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具体怎么操作。一般来说如厕训练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父母主导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训练。

这些方法在《哦!大便!》(Oh Crap!)以及《三天如厕训练法》(3-Day Potty Training)这些书里都讨论过。基本就是把孩子的尿布撤掉,频繁地让孩子坐在马桶上。理想的话几天之内他们大多都会被训练好。
也有一些不那么强化或者更强化的训练方法,而且它们都有些相似的步骤:父母决定好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进行训练了,然后慢慢地引导孩子向目标靠近。基于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些数据,大部分家长要么没有使用这个方法,要么就是使用之后不成功。
写了一本叫《狮子也要如厕训练》的书给他们看,书里面是我侄女(也就是双胞胎里的姐姐)和她的毛绒狮子的照片,主题就是她尝试了使用不同的奖励给狮子进行如厕训练,像彩虹豆啊、彩虹糖啊、金橘啊,等等。最终她通过给狮子肉丸子的方式成功地让狮子完成了训练。这本书我也给芬恩念了好几次,从很多方面来讲这都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也许你愿意尝试任何方法(真的是任何方法!)让你的孩子上厕所,但你真的没办法去强迫他们。最重要的是孩子是不一样的,一些孩子用贴纸有效,一些孩子用彩虹豆有效,也许还有的孩子用肉丸子有效。如厕训练的核心就是找到那个对你的家庭和孩子都有用的方法。
上面给出的和时间相关的证据表明,如果你想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那么比通行建议的时间早一些开始是可行的。操作的时候你需要采用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方法(而不是让孩子主导),或者也可以等到孩子觉得自己准备好了的时候,通常会在他们3岁左右。孩子主导的方法可能要训练得更久,只要你不着急就行;又或许这是你的最后一个孩子,你也受够了没完没了地给他们换尿布,你希望你25个月大的孩子尽快开始自己上厕所,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你最好尝试强化型的以目标为主导的方法,看看孩子是不是配合。
没有证据表明孩子进行如厕训练的年龄和孩子以后的发展(比如智商或者教育水平)有关联。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训练得早,也许对你来说是好事,长远来看对孩子也没有任何坏处。每20分钟就反复地让孩子去厕所,频繁清理他们裤子上的大便,这种生活也许会让你感到没有尽头,但每个孩子最终都会自己上厕所。

夜间尿床问题

孩子一整夜都不尿床,或者及时起床上厕所,所需的技巧和白天上厕所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孩子在白天的如厕训练完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需要在晚上(或者白天小睡时)继续穿纸尿裤。跟白天相比,要做到晚上不尿床,需要孩子在想排尿的时候能够让身体清醒过来。不同的孩子会在不同的时间段慢慢形成这种能力。到5岁的时候,80%到85%的孩子晚上不会再尿床(不是说他们不排尿了,而是当他们想排尿的时候知道起来去厕所)。医生通常建议家长对孩子6岁前的尿床行为不用太担心,6岁之后通常就需要考虑一些干预措施了,比如把孩子叫醒去上厕所,睡前不让他们喝太多的液体,或者设置一个闹钟。这个问题会影响大约10%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男孩),但最终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再尿床。
排泄沟通法
大多数人都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是孩子那就必须得用尿布,排泄沟通法是父母从孩子出生伊始一旦看到信号就立刻把孩子放到马桶上排泄的做法。很明显宝宝还小的时候他们还不会坐马桶,你也没办法让他们上厕所,具体做法就是把孩子放到你的大腿上,下面接个盆,或者做出类似的动作,好让孩子把排泄和便盆二者联系起来。
关于排泄沟通法有说他们的孩子在需要上厕所的时候会给信号,即使是孩子很小的时候。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训练,基本在17个月左右,并且没有发现该方法的任何负面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排泄沟通法并不是一种常用的如厕训练方式,它更像是为了鼓励孩子使用厕所而设定的一套系统。我们很难知道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但我觉得在正式的如厕训练中,如果你尝试短期内完成一个既定目标,而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意味着你需要更久的时间去完成。其他这方面的研究都是个别的案例,或者有些总结性的文章里面提到,在一些不用尿布的文化中,母亲似乎能更早地辨别出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上厕所。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很吸引人,也没有理由不去尝试,但你需要注意,这是一种耗时很久并且你不大可能会从日托的老师那里得到帮助的训练方式。

◆ 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的年龄越来越晚,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选择晚一些再给孩子开始训练。
◆ 总体来说如厕训练开始得早完成得也早,尽管开始得早通常花的时间更长;在孩子27个月之前开始强化如厕训练,似乎无法让你早一些完成训练。
◆ 孩子主导的如厕训练,以及更强化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如厕训练,关于这两种方式的效果对比的研究很少。
◆ 孩子拒绝用马桶排便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但解决和应对的方法很有限。

孩子的管教问题

当我小时候不听话的我母亲的对策是叫我“去楼梯上坐着,自己好好想想”。我会摇摇摆摆地走到楼梯那里坐一会儿,思考我哪里做错了,之后回去向她解释我哪里做错了并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我母亲此刻会特别自豪,她是一个和子女关系亲密的好妈妈,她才不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在孩子不乖的时候吼叫着说:“回你的房间去!”
学(感谢《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小孩不哭闹》这本书)。管教跟惩罚不一样,管教的确也含有惩罚的成分,但这里的惩罚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以此为前提让我们看看数据怎么说。
有很多关于实证的父母干预措施的书,包括《魔法教养123》《不可思议的那几年》《正面管教》等。很多学校,包括那些有很多严重行为问题的孩子所在的学校都会使用一个叫作“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有着类似的目标和结构。一般来说这些项目的措施都会包含一些特有的元素:首先要承认孩子不是成年人,你通常无法说服他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如果你4岁的孩子在博物馆里脱衣服,跟他解释在公共场合应该穿好衣服是没什么用处的。你不能指望他用成人的逻辑和思维去处理问题,记住这点这很重要,因此你就不该像对待在博物馆脱衣服的丈夫一样对待你的孩子,生他们的气。这些干预措施都一再强调家长不能生气,不能冲孩子吼叫,更不能动手。做家长的要控制好脾气是首要任务。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了。你需要练习,我们当中的大多数父母都不会跟孩子真生气,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自己仍然会暴怒。
管教孩子其实也是管教父母自己的一个过程,你需要深呼吸并让自己冷静几秒钟。我有一次跟孩子们说:“我真是被你们气坏了,我要去卫生间冷静一下。”(卫生间是整个家里唯一一个门上有锁的地方),然后我真的去了,一直待到我觉得自己不仅可以应付孩子,也可以应付自己的时候才出来。家长为什么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成年人?其实就是为了告诉你,想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闹脾气基本上就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我们都特别想弄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也想让孩子告诉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即使他们会说话,他们也说不上来,因为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孩子可以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发脾气,去纠正孩子因为发脾气做出的行为才是目的,如果孩子知道发脾气不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方式,那他们就可以尝试用其他更有效果的方式去和父母沟通。这些方法都强调给孩子设立一个清晰的奖惩系统,并且每次都贯彻实施。
比如《魔法教养123》这本书里说,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可以开始数数(很明显是数到3),如果数到了3,孩子还没有停止哭闹,那他们就要承担后果(比如自己去安静地坐一会儿,或者失去一些特权等)。最后就是持续性。无论你选择哪种方法,每次都得坚持用。如果数到3的后果是孩子要去安静地面壁思过,那每次都得这么做,包括在你买菜的时候(书上建议你找个商店的小角落,或者带一块面壁思过的小地垫给孩子)。
另外,假如你坚决拒绝某种事情,那你就必须坚持自己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要吃甜点,你拒绝了,那你也不能在他们哭闹很久之后就同意他们吃甜点。必须要记住这一点。想想看,孩子会从这样的行为当中学到什么?那就是他们的哭闹是会起作用的,那就使劲哭吧!
类似的还有不要用你做不到的事情去威胁孩子。假如你们在飞机上,你的孩子不停地踢前面的座椅,此时你说“如果你再踢一次,那我就要把你留在飞机上”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因为你不可能把他留在飞机上。他再踢一次测试你的耐心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没有被留在飞机上,那他会继续这么干。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开车出去玩的时候。假如你说:“你们再打架的话我就掉头回家了!”这么说是可以的,但你最好准备好随时掉头回家。
这些都是一些大概的内容,就跟睡眠训练一样,具体的项目之间会有所不同。如果你想用这种方法去管教孩子,你需要选择一个特定的项目并坚持付诸实施。谈不上哪个更好,但考虑到连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所有和你的孩子待在一起的人都使用这个特定的方法,并坚决执行下去,而不是用5个类似但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大孩子有用,但也可以从孩子2岁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这些书里有一些关于如何使用“面壁思过”的详细规则,比如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面壁思过”的时间短一点,不要等孩子哭闹完了再用。这些方法也罗列了一些尤其对年龄小的孩子有用的规则,比如不能让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得逞。
◆ 有很多的行为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孩子的行为。这些干预措施注重的是对孩子采用持续的奖惩措施,还有就是家长要避免对孩子发火。
○ 例子包括《魔法教养123》以及《不可思议的那几年》这些书中的很多措施。
◆ 打孩子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打孩子和短期内孩子更糟糕的行为是相关联的,这些不利影响甚至会持续到孩子长大成人。

最重要的:教育

在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大多数都开始学识字、简单地读一些书或者做一些数学题。我们的幼儿园是不是教孩子太多东西了?我们是不是该学习芬兰那样,7岁以前都不要教孩子什么知识?这些问题的争论依旧在继续,在这里我不赘述。但是如果你想教一个5岁的孩子这些东西,这还是可以做到的,那两三岁的孩子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成绩变好?这个时候是不是让我的孩子学习“火箭去哪儿”的绝佳契机?如果他们没学的话会不会就会落在其他小朋友后面了?这些问题属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在这个领域有很多不错的书籍,这些书在讨论孩子大脑发育方面比我讲得要好。比如《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What’ s Going on in There)就是一本很好的讲述孩子大脑发育过程的书,在这里我会讨论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首先,你也许会注意到很多人关注给孩子读书这件事。比如罗得岛州为了鼓励居民看书,州政府会在家长每次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的时候送一本书;田纳西州政府每个月都会给当地的孩子寄一本书。(感谢多利帕顿!)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有什么证据表明这样做有用吗?其次,除了给孩子读书之外,你要不要积极尝试教孩子识字或者识数呢?两三岁的孩子能学会自己看书吗?最后,这个年龄的孩子上幼儿园的话,上什么样的幼儿园有关系吗。

如何选择学前班

在孩子两三岁的某个时刻你也许会开始考虑找一些与“学校”概念近似的育儿机构。如果孩子平时在家是由父母中的一方或者保姆照顾,人们通常会考虑尝试让孩子每天上一段时间学前班,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许还能教他们一些上学之后的技能。如果你的孩子在上日托,大一些的孩子所在的教室通常会布置得很接近正常学校教室的样子。
既然决定要让孩子尝试上学前班,那下一个问题就是上哪一种呢?让我们再次回到之前日托的那一章,日托和学前班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的长短:人们通常认为学前班只可以上半天而日托是全天的。但这个年龄的孩子上的日托课程中通常也会有类似于学前班的早间活动,之后就是午休以及下午的活动。这说明我们之前讨论的很多关于日托质量的评估在这里也适用,比如环境是不是安全、老师是不是足够投入等等。
最常见的三种教育理念是蒙特梭利、瑞吉欧以及华道夫。蒙特梭利教育注重的是对教室格局的布置以及一系列教学材料的使用,偏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这些学校通常把孩子的玩耍视为主要工作。小孩子会接触各种字母以及数字,用沙子写这些数字或者字母,数积木等等。瑞吉欧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孩子玩耍本身,在学前班时期对正式的字母或者数字接触强调得比较少(我曾经拜访过的一个瑞吉欧学校的员工告诉我,他们不会在三四岁孩子的班上教任何数字或者字母,他们甚至不会在教室里摆放字母卡片,这有点太极端了)。华道夫学校对于户外活动非常重视,类似于瑞吉欧,他们也很注重孩子的玩耍。华道夫育儿理念关注的是孩子通过玩耍和艺术来学习,他们也会有室内活动的部分(比如做饭、烘焙以及园艺)。

家庭战线

这是一本关于养育婴幼儿的书,但同样无法忽视的是随着孩子到来而出现的父母的角色。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市面上可以找到很多帮助新手父母顺利过渡到新角色的书籍,这些书里面并没有那些你在脸书上经常看到的朋友发布的温馨(家庭)照片。
成为父母是个很艰难的挑战,我觉得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为人父母的难度超越了上一代。一方面我们有很多上一代人没有的东西(纸尿裤、亚马逊会员);另外随着人们要孩子的时间越来越晚,当他们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已经十分确定的时候,这种因为孩子带来的转变适应起来会显得尤其困难。不仅父母当中的每一方都需要适应,父母彼此之间也需要适应,这个孩子如何才能和我制订的计划、事业以及业余时间和平共处呢?这个孩子如何才能和我的婚姻合拍呢?

孩子进入你的生活同样会导致很多紧张冲突,或者换句更直白的话来说,人们会说孩子毁了你的婚姻。这种说法很好理解:你和你的伴侣都希望孩子好,你的确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但大多数时候你们并不清楚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你们有时候会意见不统一,要么是因为各自深层次(性格、思想方面)的不同,要么是因为双方期待的东西不一样。很显然你们(在生孩子)之前肯定也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比如海绵的问题),但大体来说这些意见分歧不会那么严重,发生分歧的情况也不会很多。在如何使用海绵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换一块海绵罢了,但如果你把孩子带得一团糟,那日子可就没法过了,代价真的会很高昂。

关于为什么做家务和性生活之间会有联系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有关男性家务活做得越多,夫妻性生活越少的解释是,当女性看到一个男人洗碗时,她会觉得他太娘娘腔,继而失去对他的性趣;有关男性家务活做得越多,夫妻性生活越频繁的解释是,一个男人洗碗是一件很有男人味的事情,女性因此会产生极大性趣,另外就是男性做更多的家务会让女性自由的时间变多,因此可以增加性生活的频率。
也有可能是夫妻之间关于家务活的分工更加平等,而这会促进性生活和家务活之间产生积极的联系,实际上整件事是跟整体的婚姻幸福感提高有关;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当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那么因为时间关系他们的性生活也许会相应减少,他们也许同样会平摊家务分工,但这会导致性生活和家务活之间产生消极的联系,实际上整件事是跟工作有关。既然正反方都有可能会出现偏颇的情况,我们几乎无法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也许让你的伴侣帮忙洗碗会有所帮助,但让伴侣洗碗的好处仅仅是有人能帮你把碗洗了,而不是你被这种洗碗的举动挑起了“性致”,接着两人就在一堆肥皂泡沫间忘情地开始脱衣服。

孩子会毁了婚姻吗

很多人说孩子的到来会毁了你的婚姻,除了等到自己熬成祖母,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再次快乐起来吗?
有一些夫妻在孩子出生前就很快乐,在孩子到来之后幸福感也不会降太多,而且这些人也能更快地重新从婚姻中获得快乐。他们有什么秘诀吗?这就是这反复讲到的一个问题:睡眠是关键。
◆ 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在孩子到来之后会下降。
◆ 如果生孩子之前你过得很开心,孩子也不是意外怀上的,那婚姻满意度下降的幅度不会很大,你在婚姻中不开心的时间也通常会比较短。
◆ 不平等的家务分工以及性生活减少也许会影响婚姻幸福感,尽管我们很难去证明这些事情究竟有多重要。
◆ 有一些小证据证明改善夫妻关系的咨询项目可以提升婚姻幸福感。

再多生几个

出生的间隔
假设你想要再生一个,有没有建议你什么时候生第二个比较好?真的没有。关于理想的孩子出生间隔,已有的研究侧重关注两个事情:出生间隔和孩子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出生间隔和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和智商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的讨论关注的是把常见的出生间隔(比如2到4年)和非常短的间隔(少于18个月)以及非常长的间隔(超过5年)区分开来。但无论你关注的是哪一种结果,这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数据问题,因为非常短或者非常长的出生间隔都不太常见。
有些人计划生两个年龄很接近的孩子,但和其他的出生间隔相比,两个孩子出生间隔相差一年左右是不太可能属于计划内妊娠的;相反,出生间隔很长的孩子有时候也是不寻常的。很有可能(但不是确定如此)那些孩子出生间隔很长的家庭在怀孕方面更加困难,而这也是会有影响的,尤其是当我们关注婴儿健康的时候。

◆ 数据没有对生几个孩子比较好以及孩子之间理想的出生间隔这些问题提供足够多的指导。
◆ 孩子出生的间隔如果太短,也许会对他们有一些风险,包括增加早产以及自闭症的可能性。
人口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工业化前的经济体制向工业化经济体制过渡,往往伴随着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过渡到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现象。——译者注
另一个常见的方法是运用孩子的性别。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相同性别的孩子,那他们更有可能尝试要第三个。因此我们可以对比那些先生下一男一女的家庭以及那些生了两个男孩的家庭,那些生了两个男孩的家庭更有可能要第三个,这样在家庭大小方面能有一些多样性。

成长以及放手

孩子还小的时候你每天都疲惫不堪并且生活充斥着各种不确定,你希望将来的某一天你的孩子能自己上厕所、穿衣服、用刀叉吃饭。当我儿子第一次从厕所出来告诉我说,他自己已经解完大便的时候,我真的无比激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还小意味着大多数时候不会遇到太严重的问题。而当他们越来越大,你担心的事情在慢慢减少,但每件事的重要性却越来越高。比如:孩子学习成绩足够好吗?他们社交有问题吗?能和别人玩到一块吗?更重要的是,他们过得开心吗?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