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6 months ago

你真的是墙头草吗?

我们说一个人是“墙头草”,可能意思是说这个人听到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主见。换一种说法,他只相信他最后听到的那种观点

墙头草这个词无疑带有贬义,而与之相反的另一类人也时常会被夸赞坚持自我有主见

等一等。如果换一种词来形容这两类人,可能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A是一个随机应变、听得进他人意见的人,而B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

第一反应,A在我们心中的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开明的人,而B则是一个迂腐、目中无人的人。

有没有发现?仅仅将具有相近意思的词语的褒贬性进行反转,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那么请让我再问你一次:既然你被我说服了,那么你真的是墙头草吗?

你可能并不会认为自己是墙头草,至少不愿承认这一点,你想反驳,但是可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又很难说出来。

其实,两者的区别很简单。让我告诉你我的想法。

只是你自己给你自己贴上了墙头草的标签。

也许,你实际上是在对你自己进行“道德绑架”,说服自己放弃相信新的信息和观点,来维护自己的“主见”。更可怕的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隐性的过程,你甚至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下面一段摘自我最近读的《学会提问》,也许会让你有新的思考。

我们的文化对那些改变观点的人没有广博的宽容心,我们总是称他们为“墙头草”或“伪君子”,而没有认识到,当新的证据出现时,改变我们的观点不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是负责任、有担当的表现。
——《学会提问》by 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这段话让让我有一种“触动”,激发我产生了不少想法。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了道德约束,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过度的反思,而正是这种约束阻碍了我们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我一直反对简单地使用一个标签来封住他人的嘴,对他进行“盖棺定论”。更可怕的是,这种标签会在无形之中让我们的大脑按照《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一行事,我们评价他人的观点的时,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有色眼镜。

系统一的大概意思是大脑按照已有的经验给出快速而直接的反应,简单来说就是“偷懒”了。

在“墙头草”这个标签中,我们很可能就在无形之中给大脑加上了阻碍了思考的枷锁,毕竟,“坚持”自己原有的想法是最容易被大脑接受的一种选择。可怕的是,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我想你心中应该还有一个疑问:什么时候算是“墙头草”,什么时候又算是“听得进他人意见”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我的想法是,好的思考方式应该是:

  • 根据不断出现的新信息做出可靠判断,然后更新自己的信念
  •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信念,选择性地接受部分信息

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一直正确,也没有一种观点从诞生之初就能做到完美无瑕。

立场和观点是从可靠的信息里诞生的,而不是本末倒置,按照已有的立场和观点对信息进行不应该的筛选。

这么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选出“可靠”的信息。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有机会我再说说我的理解和想法。挖坑

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其他观点或者证据,而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时,当我们思考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的时候,也不应该回避可能对我们已有观点不利的因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吗,谁会找不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呢?

求真 OR 求胜?

这就要提到我们思考问题的目的了:求真 OR 求胜

我们经常会有这种体验:两个人就某个观点进行辩论,互相都不能说服对方。二者分别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寻找最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并且迫不及待地说给对方。结果往往也是不了了之,双方互相都不能说服对方。

这其实有点像一场辩论赛:正方和反方都不遗余力地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同时攻击对方的观点。但不同的是,辩论赛最终由裁判进行评分,选出胜利的一方;正方和反方完全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立场,在赛中承认对方的观点(至少我没见过)。在这场游戏里,他们的目的是求胜

无奈的是,生活虽然不是辩论赛,但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求真的机会少之又少。

但当一个人静下来时,不是为了其他而思考的时候,我希望能够放下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已有立场,中立性地看待问题、思考他人的观点、分析信息的可靠性……尽管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虽不能及,心向往之”也是一种不错的态度吧。


其他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把自己的所想整理成博文发出,以前可能只是自己脑子里想想,或是与好友交流,但是这回我希望能和更多人分享我的思考。

我给这个系列取名“耕读”。在这个越来越快的社会里,能够有阅读与思考闲暇时光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尽管我不希望如此,这个系列可能只有这1篇文章。

当然,我写这篇博文不是为了说服你,只是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向。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欢迎与我交流。希望以求真为目的。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