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r
·5 years ago

序书

    原定好一个月最少一本书的, 然而这本书也是拖拖拉拉将近两个月, 也算赶在6月底,上半年结束的时候看完了,惭愧,记录点醒一下自己...... 至于为什么看这本书呢, 说起来也是当时自己在寻求一些改变, 包括怎么如何与人更好地沟通交流, 如何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 另外一点就是, 一直以来,我也知道自己大概就是一个属于内向型的人, 所以当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也是想看看内向型人格的所谓的竞争力,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 进一步去学习认识自己,也是2020年今年的主题词之一「求真我」.

拆书

外向真的就比内向好吗?

    在我们生活中,甚至我们身边,都会发现那些外向、善于交流的人往往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也更容易吸引到别人的注意, 而且很多领导者也都有着这样积极外向的性格. 我们都会羡慕他们, 希望自己变成他们那样的人, 包括我, 有时候也会尝试去向外向型转变, 模仿他们, 然而, 往往都会觉得很别扭,然后还有可能会有挫败感. 内向者生活在外向理想型的影响之下,就如同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形态下所处的位置一样, 其自身的价值大打折扣, 如果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往往只会产生自卑.

    但是外向真的就比内向好吗, 世界在不断的发展中, 而还有很大比例的人群本质上是属于内向型的, 他们同样也创造了很多不可磨灭的价值. 荣格说, 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 这种关注点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应该所谓谁好谁坏, 各有优缺, 内向者也有优于外向者的特点,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书中也举例了格兰特教授的一个研究, 他认为内向型人才在领导原创性的工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有着倾听他人意见的偏好以及缺乏对于主导社交情境的兴趣,因而更乐于倾听并执行他人的建议。从追随者的才能中获益后,他们就更愿意激发对方,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动

    内向并不是说一定是社交恐惧之类的,只是说相对于倾向从外界寻求存在感的外向者,内向者更倾向于从内心世界找答案。内向者更容易专注于自身, 从孤独与专注中获取能量。内向者倾向于独立工作,更具创造力。内向者敏感,我们更容易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感受, 能更好地培养同理心. 我们不需要朋友满天下, 只要有真心认可的朋友会为了我们而天下随时到.

你真的是一个外向的人吗?

    在简历上,如果你写了自我评价一栏的话,那么往往也会带上"性格乐观开朗"、"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这样类似的字眼, 不管自己是不是这样,只是因为企业更喜欢这样. 书中提到了哈佛商学院对人才的培养模式, 难到进入哈佛的学生还有不是外向者的吗?

    就是这样,往往为了适应身边所谓的环境, 我们得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 内向的我们也会努力去扮演成一个外向者. 同事邀约聚会啊, KTV唱歌啊, 我们往往会不好意思拒绝, 但其实不熟的情况下真的会尴尬啊,可能最后就是在角落里默默玩着手机,然后回来之后可能还觉得心累,浪费时间精力. 演讲的时候言辞流利的我们是因为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准备, 但结束之后可能会迫切地去寻找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平缓心态; 人群中谈笑风生的我们是因为我们能更好地感知他人顺应他们的话题交流, 结束之后会选择戴上耳机,打开音乐, 拿上一本书沉浸于我们的世界并真正地享受.

内向的自己也可以兼容外向

荣格有个这样的比喻: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没有绝对的外向者,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 那他必然是个疯子". 从某种因素上来讲,这是因为我们都是伟大而复杂的个体,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内向者和外向者

    内向者也可以做到兼容外向者的优势力量, 不喜交际不代表不能与别人愉快的交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假如我们自信一点, 大家都会认可我们, 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所谓「沉默的力量」其实也更容易去获得他人的信任, 当然这不是说要强迫自己模仿转变. 很多人在性格中都有着不和谐之处。而人们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是吗?再来看看自由意志,是的,我们不能控制我们是谁,可是我们能决定我们要成为谁。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质,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为了友情,我们可以主动去跟朋友分享; 为了亲情, 我们可以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获得家人更多的理解, 以及更多更多,只要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去做的,那么我们都是可以做到的!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词「恢复壁龛」, 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 本质的我们是内向的, 我们在扮演外向者之后, 我们或许会觉得很累, 没关系, 找到自己的「恢复壁龛」,在独属于自己的世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或许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这次经历不足的地方, 就这样学会探寻自我并成长. 不是一味否定内向,去迎合主流,去把自己装扮成合群的,热情的,外向的样子。而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核心个人项目”,提高“自控能力”,设立“恢复壁龛”,这才是属于内向者的自我完善方式

最后

摘自本书终章 《仙境》

    爱是不可或缺的,群居生活也是可供选择的。珍惜你身边最亲近、最可爱的人,同你欣赏而尊敬的同事共事。结识那些可能成为你密友的人、同你相处融洽的人。不要对那些社交场合发怵。友情会让人们更幸福快乐,当然内向者也包括在内,但是要铭记于心的是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赋, 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

    思考你对这个世界的意义,确保自己能为其做出贡献。如果这需要你作公开演讲或是构建人际网络,抑或参加一些让你觉得不自在的活动,那你也要硬着头皮去做。但是要承认这些事情对你而言是有困难的,接受一些培训并化解这些难题,在你克服这些问题之后也要奖励自己一下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