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交给你一笔钱,让你做生意。哪怕说了赚了平分,亏了算他的,而他自己不参与经营。如果他对这门生意一点不懂,除非你们之间非常信任,但凡有一点怀疑,这生意都有很大风险。
哪怕提前立了字据,最好的情况也只能保障你法律上不损失,而你们的关系很可能破裂。
如果没有立字据,那风险将是最高的。
有些人共情力很差,或者说没有理智。
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喜欢的,竟是别人厌恶的;自己避之不及的,别人却趋之若鹜;同样的温度,自己觉得热得受不了,别人可能觉得正好。
他们会觉得别人有毛病、发神经。
如果可以不顾及别人感受(大部分人也确实是这么干的),直接强行让别人按自己的感受行事,比如吃什么食物,穿什么颜色、款式、薄厚的衣服……
知识如何证明?
比如一年看100本书,连续300天坚持每天看1小时书,进一步做了多少笔记,你看他笔记记得多好、多整齐。
这些可以是装的,当他认为别人相信这些可以代表知识的时候,他就会伪造。
看了100本书,事后却一点都不记得;每天看1小时,根本不管质量,自己也没什么心得;做的笔记很好、很整齐,但都是搬运别人的思想。
知识不能通过这些来衡量,那应该通过什么来衡量呢?
他的作品和讲出的话,而且要是和利益不相关的。
那这些也可以抄袭啊?就像答题一样。他们虽然看了这些智慧、新颖的思想,但是他们不能理解,也不相信,只会在特定的场景(比如采访、吹嘘)触发,并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他们也无法提出新观点、新角度。
所以如果他能提出新观点、新角度的话,就可以证明他确实是有知识的。但如果不能证明,也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我希望各位要仔细推断,不要一锤子拍死。
下面是我关于各类人对某观点是否理解、相信并践行的思考
这三者如果必须丢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丢掉善。
如果再丢一个,我大概会犹豫、害怕,几经曲折,但最后还是会选择真。
如果连真都丢了呢?大概我只能每天听《二泉映月》度日了,此时我还真得算活着吗?这和终日以酒消愁的酒蒙子有区别吗?
能打,但打只能作为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惩罚,不能是自己情绪的发泄,更不能是因为观念不一致。
观念不可能通过打来改变,只会被隐藏,这就一定会产生隔阂。
当你不了解孩子的时候,就无法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只有行为上的照顾、感情的传递,仅此而已。如果你控制不了情绪,相信这两个都是负作用。这样的话,那怎么谈教育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我认为这是自己的无能狂怒,给自己无能辩解的理由。而且这也不符合逻辑,怎么受虐太多越孝顺呢?除非加上我上面的两个前提。可是他没谈,知道这句话的人也不知道这两个前提。
可悲的是,竟然还真有不少父母是这么认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都见识到这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我想说”已之所欲,也要勿施于人“,施于人的标准从来不在自己,而是在别人,真正要看的是对方想不想要。
别人不想要的,不要强塞,不要以自己的感受来”施恩“别人,甚至还想要别人感激。
今天很难过,一个是对别人看不穿世事的悲哀、惋惜;对他们竟如此轻信一派之言的不理解,他们没有一点辨别力吗?要知道哪怕如《罗生门》的多方对质,也不见得能探清真相,更何况连死者也会说谎。
我秉持着两种观点,不要用别人听不懂的词汇来解释,只有别人真得想听你说这些,你才能说,否则就是你眼瞎了。并不是我不说,而是他们不想听,却还问我是怎么想的?我只是眼没瞎罢了。
人们只相信那些他愿意相信的。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劝学》荀子
礼恭、辞顺、色从只是从外表判断对方是不是真正想听你讲话的表象,如果你已经判断出对方不想听你讲话(谨防误判),那么即便有这些表象,也只是对方尊重你罢了,他们仍旧不想听(实际上几乎不会有人能做到)。
PS:松易涅看到的话,又该说我思维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