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暴富。
凌晨的咖啡杯旁,Jim Harrison关掉公司电脑,却没有结束一天的工作。作为硅谷某科技公司的资深设计师,他的年薪早已超过六位数,但真正让他心跳加速的,是浏览器里那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网站——Jim Designs。这个在通勤路上搭建的“一人设计工作室”,用18个月的时间,悄然爬上了9,315美元的月营收。
2020年的裁员潮席卷硅谷时,Jim正沉迷于《富爸爸穷爸爸》的财商课。书中那句“你的事业≠你的职业”像一记重锤,敲醒了这个安于高薪的设计师。“看着身边同事抱着纸箱离开,我突然意识到:所谓职场安全,不过是海市蜃楼。”
接下来的两年,他在Indie Hackers论坛默默潜水,见证了无数普通人通过产品化服务实现自由。直到某天深夜,一篇关于订阅制设计服务的帖子让他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作为资深设计师最熟悉的战场。
2023年1月,当ChatGPT掀起AI替代恐慌时,Jim悄悄上线了jimdesigns.co。这个仅用两周打造的网站,首页只有三要素:服务说明(无限次设计需求)、交付周期(平均2天)和定价(2495美元/月)。没有作品集展示,没有团队介绍,连域名都直白得惊人。
“所有人都说我疯了,但我知道创业公司的痛点。”Jim在采访中解释。初创企业既负担不起年薪8万的全职设计师,又受够外包平台的质量波动。他的模式恰好卡位:按月订阅,随用随取,质量对标硅谷一线产品。
Product Hunt的发布当月,给Jim带来了第一个客户。如今,93%的利润率背后,是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
当被问及成功秘诀,Jim的回答出乎意料地朴实:“我不过把别人刷短视频的时间,用来优化设计交付的SOP(标准流程)。”在他看来,产品化服务的本质是将手艺转化为可重复的系统:
如今,这个依然保持全职工作的设计师,正朝着2.5万美元月营收的目标稳步前行。他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而充满希望的真相:在AI虎视眈眈的时代,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个职位,而是将专业技能封装为可复制的价值系统。
👉 如果你是出海独立开发者,希望获得更多类似的商业分析与实战案例,请关注我们的账号,为你带来海外业务最新,最深入的独立开发商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