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音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用母语说话时的习惯、天生的嗓音、从小长大地方的方言的影响……大多数人练习的目标应该是:“流利地会话”+“听起来像母语者”
本文是在3B:发音 - 叶峻峣的文章 - 知乎的讨论。
外语院校的日语专业的学渣回忆了下大二开的语音课:只开了一学期(不在正式的教学大纲中,不算学分,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课),1周一次,每次1个半小时左右(中午放学),授课时只有5个人(是的,为了纠正大二100多位同学的发音,我们系的老师都被分配了这个任务)。上课的内容也很简单:挨个读一段课文,老师会听发音,并指出错误和怎么改(虽然很少有同学能当场改过来)。
不过比起这种集中授课的形式,我觉得对我的日语发音帮助更大的是我的精读课老师:大一和大二上课和寒暑假,她都要求把读我们课文的录音发给她,1分钟左右即可,她会指出其中发的不好的地方(です、なら、长短音、动词声调),重读了再发给她(往往还是没有改过来,老师也会安慰说这种事情尽力就好了),奈何每学期都是半途而废,现在已经彻底摆烂了233
关于练习发音,千野荣一老师的[[《外语进步法》]]的第九章和第十章也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论述:
这本书的实际内容没有书名[[《外语进步法》]]那么功利,整体风格更像是家里的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谈话。推荐有空的同学翻翻,很薄的一本小册子。不过毕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了,而且也没有谈很详细的规划和实践方法,抱着考级涨分的心态的同学,就不用浪费时间了。
最后,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下面啰啰嗦嗦这么多,一是自己在看到这个[[Reflod]]系列的专栏前,靠着摸索意识到了一些点,但缺乏系统的梳理,看到叶哥的这个专栏后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二是觉得《外语进步法》这本小书和叶哥翻译的专栏在很多地方都是一脉相承:没有国内各路教辅资料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很有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的感觉:)
说实话,就连外语专业,现在也是“唯分数论”。也许是我水平不够,北外和上外这2所顶流的外语类院校也许会好一点吧。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发音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用母语说话时的习惯、天生的嗓音、从小长大地方的方言的影响……但大多数人学一门外语也不是为了成为主持人/同传/配音演员,大多数人是需要的是“流利地会话”+“听起来像母语者”,所以练习的目标也不该是羡煞旁人、都能拿奖的专业播音腔水平。
但不论是培训机构搞的噱头,还是大多数人想要练发音时首先冒出的想法,瞄准的都是这个吧?但就算是是我在的外语类院校,能达到这种的水平的也真的不多。
我在图书馆和操场早读了2年,偶尔也会听听周围同学的发音,给我的感觉确实是“听起来真的像英语”——我不是贬低Ta们(Ta们真的比我好太多了),但真要丢在知乎上,估计逃不过被各路大佬们群嘲的下场。但比起我高中时的理科班的同学们(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水平吧?),我早读遇到的这些同学们的“平均”水平才是适合大多数人练习发音时的目标。
每个大学都有英语专业,大家有空起个早床,在图书馆和操场应该都不难找到,可以稍微站远点听听这些同学的发音,也可以试试和Ta们套套近乎。
最后,比起像播音的同学一样死磕音标的发音(当然一开始还是要死扣一下的,尽力之后也无法区分和模仿的,就先放放吧),我也建议把时间多花在影子跟读法上,音标的刻意练习可穿插在大量的影子跟读法练习中。另外,录音可以存上一年,一年之后来看应该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