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视频前面一大半早就看过了,留了一小半一直没看。没想到最后这段如此意难平。
在看之前我从不知道张居正的故事,也不知道万历的故事,尽管很短的视频也只能对张居正的故事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但也足够产生许多感慨了。
期间很多情节看的触目惊心,廷杖(他妻子把他大腿的腐肉割下来风干留给子孙作为传家的训诫这个也好惊悚),抄家,饿死,血书,自杀...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啊,但又想起那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难免有一丝苦涩悲伤。
大厦将倾,张居正想要为明帝国续命,可是一人之力怎么可能挽狂澜。
「看顾先生子孙」竟是这般下场。又让我想起那句「没有软肋,这很重要」,历代首辅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张居正自己一定早就清楚自己的结局,就如评论里的一句「他们想把我推进深渊,可惜我本就来自那里」,可是难免会深感无力,如果张居正地下有知,知道自己子孙竟也会有如此悲惨遭遇,该作何感想?
不过也有被up主视频最后一句「世间自有星辰开道,只图个不虚此行」安慰到。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有天上的星星指引着,能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尽量做到不虚此行就足矣了,剩下的心留给老天去操吧。
非常喜欢这期对攀岩运动员Janja(人称大魔王)的采访。其中Janja很坦诚的聊了很多“禁忌”话题,比如分享月经对每个女性运动员造成的困惑,关于容貌焦虑,关于运动员不健康的“体重管理”。
其中她提到一些年轻的都还没有发育的运动员(8岁的女孩)在追求更低的体重,她说这会对他们身体造成伤害 “you cannot get pregnant, you have kidney problems, liver problems, all the kinds of health problems just because of that."(聊这段的时候可以看出她真的很激动很愤怒)
在攀岩中自重轻当然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当然可能帮你更容易赢得比赛,但是Janja说,“Being light 并不意味着你 being strong,只是你轻,仅此而已。”(我认为她是身体力行这个认知的,看 Janja 早期的训练视频也会发现现在的她比以前要壮了很多)
她能够公开说出来这些话,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这让我回归到关于最初运动的意义的思考——我们运动是为了什么?我们想要的是更强壮的自己。
非常喜欢她最后的笑话,“I am on a seafood diet, I see food and I eat it."
「七八岁时,我对自己说妈妈有朝一日会死的,这一想法令我惊恐万分。」差不多相同年纪有相同经历,那天想到我妈妈有一天会死的时候,想着想着我就哭了。
我觉得思考哲学乃至追寻到真理和意义这些都和快乐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压抑天性才会不快乐——想思考的孩子不让他思考,不想思考的孩子逼着他思考。
Highlight——评论里有一条「打了些字,又删了,就祝祖国繁荣昌盛吧」
正如想分享这个视频的我,打了些字,又删了,就祝大家每天快乐吧。
这段话和最近听到的另一个论断有一丝异曲同工:鼓励追求梦想是消费主义推动的。结合上下文是说追求梦想这件事没有那么高尚,甚至很多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是赌博。鼓励别人追求梦想只需要动嘴,而真的去追求的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所以一般人不能轻易地说出去鼓励别人追求梦想的话,因为是廉价的、不负责任的。更多的是消费主义拿这个看似热血沸腾的词去蛊惑去促进消费。
也许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鼓励追求梦想是消费主义推动的」这句话中的「梦想」恰好就是富贵名利这些。
里面有一段关于命运的描述说的太棒了:富贵名利穷通,本是不归我们管的事情,如果我们非要管,管了一辈子,那才是消极的人生。而积极的人生是无论我是怎样的处境,我都活出生命的意义来,「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在想绝对的公平很难实现(甚至无法描述,出生地、家境、年代、自然因素、基因彩票...),在竞争性比赛上才会出现这样绝对的差别,会不会问题不只是因为世界的参差,更多是“比赛”这件事有问题?
联想到有些义务教育不允许考试,忽然觉得有一定的合理性🧐
再联想是选举制度,有人说最公平的是抽签,而非任何一种民主投票。
“我永远无法与他们竞争,”38岁的牙买加滑雪选手、当过DJ的本杰明·亚历山大说。他在周日的一轮大回转比赛中排名最后。“我的竞争对手们两岁开始滑雪,四五岁时就参加了第一次比赛训练,”他说。
亚历山大32岁时才开始滑雪。
人人生而不平等。
这首歌把唐宋八大家的生平总结成歌词然后用rap(喊麦)的方式唱出来(关键是歌词写的可真好啊),听起来真的很过瘾。纵使我知道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不只是那几个姓氏家族的历史,可这种“群星璀璨”的写法真的太脍炙人口了。穿越时空回望这些“大家”的一生,起起伏伏,各自的执着和骄傲,无不令人敬佩且感动。
p.s. 最近非常沉迷中国古代文人系列的历史故事(突然感觉自己好像历史有点开窍了,感谢up主东兴苟十三),打算把这些文人之间的关系(八卦)图谱整理出来(能整理多少整理多少,主要是图自己一乐)
这首歌把唐宋八大家的生平总结成歌词然后用rap(喊麦)的方式唱出来(关键是歌词写的可真好啊),听起来真的很过瘾。纵使我知道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不只是那几个姓氏家族的历史,可这种“群星璀璨”的写法真的太脍炙人口了。穿越时空回望这些“大家”的一生,起起伏伏,各自的执着和骄傲,无不令人敬佩且感动。
“那一天,山下的我们正忙着追逐富贵与功名。但徐霞客却坐在黄山绝顶,听了一整天大雪融化的声音”
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经常幻想自己也坐在黄山绝顶听着雪压松枝的声音lol
青云路太窄,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从街头滑板刷到街头滑雪(snowboarding),感觉还是街头滑雪更吸引我一些。“街头”两个字首先就非常吸引我,市井烟火气,轻便随意自在,但是我性格的另一方面又会被波澜壮阔的自然风光吸引,滑大山好像才是我灵魂的归宿。而街头滑雪好像是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于都市之中却又不喧嚣。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拍出一份这样的视频。
p.s. 街头滑板不需要两只脚都绑起来,感觉自由度更高,其实还蛮吸引我的。但是街头滑板看起来啥护具都没有,又是水泥地,看着都疼qwq
一个强迫焦虑的形象跃然纸上(笑)作者对所谓游戏化的反思给我启发,讨论机制设计时经常有人提议游戏化,DAO协作也一度鼓吹认为游戏化,仿佛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模仿游戏的设定并不能改变事情的本质,更不能让“形”影响了“本质”的东西。
巧了。也在考虑从apple watch换佳明。想换个赛道,不想和大家卷了。
《戒酒之心》这个小短篇好有趣啊。立着茶梗的威士忌,爱酒之人看了都得会心一笑吧。
前半部分对物资紧缺带来的窘迫的描写真是幽默传神,但又无比心酸,甚至看得我上海封城期间物资紧缺的 ptsd 都要犯了。
后半部分谄媚讨好酒馆老板的描写尽显荒谬与滑稽。不要考验人性。可说到底,还是战争太残酷,为什么非要受这罪呢。酒是魔物吗?魔的是人吧。
p.s. 对于不知道的读者补充一个背景:配给酒是因为作者处在战争期间,日本采用物资配给制度。
在飞机上的电影清单里挑了半天,最后选择了《绿皮书》。
Tony 和 Shirley 两人看得我全程嘴角上扬。~~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husband with me 这句磕死我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 Shirley 对 Tony 的种种说教,比如让 Tony 为石头付钱,倒车回去捡垃圾等,我都想起了唐僧……其他一些讲“尊严”的时候也很像唐僧,对应来说 Tony 就是孙悟空 loooool 一种“明明是 Tony 给你解决了问题,Shirley 在那不领情还非要念叨两句”的感觉。
看的时候我一方面对于 Shirley 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到共鸣,作为一名黑人但是他是“高贵”的精英阶级,但作为一名精英他又不被白人阶级接受。尽管程度不同,但作为一名亚裔,说实话也时常有相似的困惑。
另一方面我感受最深的道理是:具体的爱是结构性问题的救赎。种族问题是一个由来很久,非常复杂,到今天依然不能说有太多进展的结构性问题,但是就算在这样的大框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仍然可以互相支持理解,而这份理解与支持,既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能够面对艰难人生的勇气来源。整部影片对种族问题的切入还算比较克制,描述的角度也并不是宏观的叙事。影片的最后什么也没有改变,大家只是活下去而已。Tony 也许还是“在社会的影响下”会对黑人有歧视,但是 Shirley 确实是他真心对待的朋友。从此 Shirley 再也不用在平安夜继续自饮自酌,Tony 的家人朋友们会陪他一起。
电影说这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但之后网上查了一下也有说法是说其实 Tony 和 Shirley 其实并不是朋友,Shirley 也并不是远离黑人社群。虽然一方面我觉得电影是电影,并不需要尊重事实。但是毕竟种族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有白人自我感动的嫌疑。
p.s. 看完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怎么又是删减版……
关于删减的部分描述 ⬇️
https://zhuanlan.zhihu.com/p/98805476
@nunti #影片删减
在飞机上的电影清单里挑了半天,最后选择了《绿皮书》。
Tony 和 Shirley 两人看得我全程嘴角上扬。~~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husband with me 这句磕死我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 Shirley 对 Tony 的种种说教,比如让 Tony 为石头付钱,倒车回去捡垃圾等,我都想起了唐僧……其他一些讲“尊严”的时候也很像唐僧,对应来说 Tony 就是孙悟空 loooool 一种“明明是 Tony 给你解决了问题,Shirley 在那不领情还非要念叨两句”的感觉。
看的时候我一方面对于 Shirley 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到共鸣,作为一名黑人但是他是“高贵”的精英阶级,但作为一名精英他又不被白人阶级接受。尽管程度不同,但作为一名亚裔,说实话也时常有相似的困惑。
另一方面我感受最深的道理是:具体的爱是结构性问题的救赎。种族问题是一个由来很久,非常复杂,到今天依然不能说有太多进展的结构性问题,但是就算在这样的大框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仍然可以互相支持理解,而这份理解与支持,既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能够面对艰难人生的勇气来源。整部影片对种族问题的切入还算比较克制,描述的角度也并不是宏观的叙事。影片的最后什么也没有改变,大家只是活下去而已。Tony 也许还是“在社会的影响下”会对黑人有歧视,但是 Shirley 确实是他真心对待的朋友。从此 Shirley 再也不用在平安夜继续自饮自酌,Tony 的家人朋友们会陪他一起。
电影说这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但之后网上查了一下也有说法是说其实 Tony 和 Shirley 其实并不是朋友,Shirley 也并不是远离黑人社群。虽然一方面我觉得电影是电影,并不需要尊重事实。但是毕竟种族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有白人自我感动的嫌疑。
p.s. 看完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怎么又是删减版……
看之前听说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叨逼叨的风格。果然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是大段大段的旁白,就像在看小说。
电影的色调的也很奇怪,不说是去巴塞罗那我还以为她们是去迪拜或者卡塔尔度假了。
看影评有人说这是伍迪艾伦在探讨女人对爱情的态度。我就奇怪了,女人对爱情的态度什么时候轮到男人来探讨了。honestly作为一个女人我确实没觉得电影里有什么有意思的关于爱情的讨论。
我更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对生命的空虚的探讨(我也倾向认为导演选择一种昏黄的像沙漠般的色调也是为了凸显空虚这个主题)。Vicky和Cristina某种程度算两个极端,Vicky代表世俗与教化的顶端,而Cristina代表浪漫至死。但这两种极端在电影里却好像都是空虚的。纽约允诺的繁华与快乐中不能让Vicky感受到满足,在一段极致浪漫到荒诞的关系Cristina却越来越迷茫。periodic dissatisfaction。
但…honestly我还是觉得这个探讨也没多少意思,层次太单薄了。爱情,生命,意义,选择,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要复杂的多的多。
这部电影特别好地方是有很多俏皮的话和有意思的表达,可以之后作为英语/西语(Marina的西语讲的好好听啊)口语素材库!
看完的第一感受是太美了,两位女主很美,整体电影的打光构图也很美, 故事音乐也很美,美到甚至挑不出一点毛病。并不是一个典型美满意义的结局,但是两位女主的坚定和勇气却又令人充满力量。我想起一句话:爱是铠甲而非软肋。
故事里最妙的部分大概就是导演安排三位女性夜晚一起读书讨论俄狄浦斯回头的神话故事的部分。在传统的解读“俄狄浦斯是太爱他的妻子所以忍不住回头”之外,她们提出了另外两种解释:1. 俄狄浦斯是故意回头的。这是一种诗人的选择而非爱人的选择。2. 最后的时候俄狄浦斯的妻子叫住了她的爱人,让他回头。
而两位女主故事的结局也是在呼应这部分的讨论。在这种”有教养“的18世纪的法国上流社会里,她们无法成为爱人,画家只能做出诗人的选择;小姐因为对画家的爱,叫住了画家,和她作了最后的道别。
另外电影里似乎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触碰禁忌”。所谓的上流社会有他们的政治正确,但大家只是表面表面遵守这套规则。两位女主趁小姐的妈妈离岛的四五天偷偷恋爱,仆人趁小姐的妈妈离岛这几天找人堕胎……也许仆人也知道小姐和画家的故事,也许妈妈也不是不清楚女儿暗生的情愫,但是小姐还是会嫁到米兰,画家也还是需要借用其父亲的名字发表作品,最重要的是仍然维持表面的体面。